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本文选题:高等院校 + 协同创新 ; 参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2期
【摘要】: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借鉴美国I/UCRC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协同创新的基础在于政府、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以项目合作构建创新系统内部紧密型组织结构,并在刚性纵向一体化的前提下充分采用柔性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
[Abstract]:The essen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merican I / UCR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ooper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which is dominated b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model emphasizes that the found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superior resources among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realization of resource sharing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tigh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by project cooper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rigid vertical integration, flexible management mode is fully adopted to adapt to the rapidly changing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与人文社科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304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C630008)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HIT.NSRIF.2012026)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阎雷;;有效搭建校企互动平台 着力推进政产学研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政产学研合作实证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3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4 王树国;;乘势聚力 协同创新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7期
5 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03期
6 罗晖;程如烟;侯国清;;优化整个社会建设创新经济——《创新美国——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繁荣昌盛》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严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科学发展模式的哲学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丁春贵;曾小玲;;论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制约因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肖箭;关于特征指数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4 高春凤;;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5 王瑞妮;;协同治理模式下的大学生村官需求表达机制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6 王行靳;高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农村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7 裴德超;李国;;协同学视野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任红勇;范方;;系统自组织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再构[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9 鄢飞;董千里;;物流网络的协同效应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李靖;张永安;;基于ISM的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涛;陈森发;姚天行;宋跃武;;智能引导与智能控制的协同[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杨航;;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闫旭晖;;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组织管理本质研究——基于复杂系统演变的分析[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杜疆;;突现论与心—身协同[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昌灏;;以超循环系统理论解读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8 娄峥嵘;;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行政体制改革内在机理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汤雪梅;;Web2.0的自组织特性研究[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化教学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小峰;面向船舶制造协同物流网络的资源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劲松;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风险分析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前;开关电源的协同控制理论及脉宽调制应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莉莉;人工用材林经济利用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李正军;林—浆—纸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胡宁;基于协同的域间路由管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段伟花;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及其演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晶;基于协同服务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逯明;自组织视野下的中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利玲;西江干线航道服务水平与区域物流发展协同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慧娟;金融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理[D];东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协同创新 建设一流大学——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J];大学(学术版);2011年08期
2 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12期
3 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3期
4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5 李琳,方先知;产学研知识联盟与社会资本[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8期
6 胡恩华,郭秀丽;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1期
7 王英俊,丁X;“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的结构模式及管理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4期
8 张米尔,武春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费用[J];科学学研究;2001年01期
9 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年06期
10 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方式[J];科研管理;199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严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力;[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评论员;[N];科技日报;2011年
4 同济大学 张玉臣;[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志宇;产学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春燕;;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12期
2 顾宁;;浅析高校如何应对企业的技术创新[J];现代商业;2007年23期
3 刘冰峰;王培根;胡春华;;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J];商业时代;2008年34期
4 杨树果;;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孙爱东;袁韶莹;;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新的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3期
6 任国芳;;我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5期
7 王雪;丁元明;;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8 罗晓青;;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07期
9 杨义勇;王成彪;索双富;;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 培育科技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3期
10 严立云;蔡文香;;师范生中学教育实习模式的创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梁永明;贾水库;靳久良;郭亚臣;王世明;刘建铭;于越;王义刚;段进宇;杨新苗;柳昌江;杨红玲;;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及对策[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李玉红;周先林;;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许炳;;对构建以高等院校为核心的区域自主创新中心的研究[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5 黄布毅;王占波;胡炜;代振华;;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探微[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徐安玉;万永正;苟宗泽;李曦;王晓章;;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3)——论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五集)[C];1998年
7 赵居礼;张科海;;试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理念的转变[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孙桂芳;王永权;仲实;包志宏;;重大科技专项给高校学科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A];第二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医学科研管理处(科)长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孙玉芹;;高等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10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雪辉 曹晓刚;永年创新模式服务高校毕业生[N];邯郸日报;2010年
2 姚庆云;创新模式加快创业步伐[N];安阳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胡长乐;建筑与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N];中国建设报;2003年
4 记者 鲍道苏 通讯员 陈捷;明确定位 创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马鞍;适应需要 完善体系 创新模式 提高质量 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统计人才[N];中国信息报;2011年
6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李忠云 校长 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陈新忠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李忠云;服务新农村建设高等院校需要功能重构[N];湖北日报;2009年
8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力;协同创新 意义深远[N];光明日报;2011年
9 东北财经大学 田玉红;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朱莉萍;民盟吉林省高等院校组织发展座谈会在长召开[N];协商新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艳玲;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王卫星;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邓丽红;中国高校教育营销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迟景明;资源与能力视角的大学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立科;英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邹晓平;地方院校战略规划的理论问题与个案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兴国;高校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测评的差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衍;基于系统论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刘友女;高校组织气氛与教职工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烈;论高等院校和谐文化建设[D];吉林大学;2009年
5 马云献;高校组织气氛及其与教师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刘怀;高等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的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李丽;基于DEA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贾建春;提升河北省高等院校竞争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何晓磊;“法治”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14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1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