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德育的道德体验法

发布时间:2018-07-23 13:37
【摘要】:“体验”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生命和生活的经历。走进生活世界,将真实的社会呈现给学生,不同道德情境的体验,学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或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去唤醒学生的体验,有效地触及学生心灵,进而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 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是知识性教育,它着重于学生道德的传授性。事实上,道德规范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当中。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道德的实践活动中,这才会对道德规范所涵盖的内容和意义得到切身的体验和收获。 本文试图从界定体验、道德体验的基础上,依据道德形成规律,探讨体验对于高校学生成长,道德养成的意义、作用,认为体验能够从知识性德育教育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回归生活世界,使体验者在自己探索和自主选择中,达到对道德内容和意义的深切体会,引领学生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发展观和人性观为指导,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加以大量的事实和实例为佐证,明确提出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些弊端,并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高校德育教育中唤醒和深化学生体验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Abstract]:As a basic way of human existence, experience is a kind of life and life experience. Entering the world of life, presenting the real society to the students, the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moral situations, the students will produc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r cognition, in this process to wake up the experience of students, and effectively touch the students' hearts, And then into the moral beliefs of students.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knowledge educa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arting of students' morality. In fact, morality is not a dry dogma.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behavior and permeates all social relations. Only when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ity can they experience and gain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moral norm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experience and moral experie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moral form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experi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moral cultiv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experience can be liberated from intellectual moral education and returned to nature. Return to the world of life, so that the experiencer in their own exploration and self-choice, to achie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al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leading students to achieve a higher moral real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materialism,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view of human nature,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sychology, and gives a large number of facts and examples to prove that 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sums up and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arousing and deepening students' experience in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新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商科大学生德育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1期

2 赵新明;;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

3 崔庆玲;彭希林;刘善球;;德育之精魂——关爱教育说[J];学园;2011年03期

4 张小妹;;走出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学苑教育;2011年15期

5 李田甜;;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6 邹步云;;德育应重视学生非理性因素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7 汪立民;;这里的德育静悄悄[J];基础教育;2007年02期

8 王小丽;;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浅析[J];学周刊;2011年06期

9 赵清淼;;注重学生的“德育”[J];学周刊;2011年09期

10 张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情商”概念在德育中科学渗透的意义[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钟涛;高宏锐;;科学课上进行德育,我这样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3 周明远;夏谊;;高一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德育思考[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4 张军英;;德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王仕民;;论德育政治功能的发展[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在明;;一次误会引发的德育思考[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保红;李力;;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德育要强化的几个观念[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沈晓勤;;在德育中闪烁学生的主体之光[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邹丽萍;;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与高校德育发展新趋势[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10 李大伟;张雪梅;;建立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搭建中职德育新舞台[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檀传宝;德育之重[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黄宝锋;东港三中让德育成为唤醒教育[N];辽宁日报;2005年

3 陈生权;让德育深入每一个孩子内心[N];张家界日报;2005年

4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强;德育“行家”语言的主要特点[N];天津教育报;2008年

5 童心 毛泽武;计算机校 创新思路狠抓德育[N];乐山日报;2008年

6 武威一中 武威六中 古浪三中 民勤县职业技术学校 天祝县安远镇中心小学;德育结出丰硕果 桃李芬芳满园春[N];武威日报;2008年

7 段文若;探索德育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法[N];北京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倪蔚薇;“新德育”,不只是一个面孔[N];无锡日报;2008年

9 张越;营造和谐德育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记者李明慧;地区表彰德育达标校[N];哈密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玉;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D];西南大学;2010年

3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洪燕;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现代解读与转换[D];西南大学;2010年

5 董蕾;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李储涛;身体德性论: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董宇艳;德育视阈下大学生情商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隋子辉;“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建光;中学以人为本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3 吴丹;中学校园墙面文化德育主题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向宇;我国青少年休闲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新天;美的德育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7 闫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郝俊宇;试论中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主体德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家宁;论和谐教育思想在德育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乐娟;构建我国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39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39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e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