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可雇佣性导向的大学课程设计方式探讨

发布时间:2018-07-26 15:48
【摘要】: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指大学生成功就业与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品质。可雇佣性只有融入课程,才有可能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参考瓦伦、约克和奈特的可雇佣性融入课程的设计方法,结合我国大学课程设计现实,提出三个层面的课程设计方式,分别是:以可雇佣性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可雇佣性技能嵌入核心课程、基于可雇佣性教学的课程实施方案设计。运用这些设计方式,需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所设计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与教学方案尽可能保持一致性,二是充分考虑专业属性与市场需求,三是提防课程设计"学生工作化"。
[Abstract]: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refers to the quality of their ability to obtain employment successfully and sustainably. Employability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only when they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Referring to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employability integration curriculum of Warren, York and Knight, and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in our country, three levels of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the employability 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Employability skills are embedded in the core curriculum, and 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scheme based on employability teaching is designed. In applying these design methods,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ree points: first,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designed, the cor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lan should be consistent as far as possible, and the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and market needs should be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Third, beware of curriculum design, "student work."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型期区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产业链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097306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王建军,黄显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3 罗尧成;“课程审议”与“专业本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05年02期

4 鲍嵘;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J];教育评论;1998年03期

5 蒋士会;试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阻抗[J];学科教育;200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迎凯;复杂性视阈下的教师教学决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肖庆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欧阳欢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小丽;关于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龚晖;幼儿园教师课程审议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吕晓;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叶素梅;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2 徐旭东;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形成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3 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刘尔思;;关于产业链理论的再探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海涛;张行;;试论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与“毕业生可雇佣性品质”提升——来自澳大利亚教育政策的经验[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9期

2 古木头;; 谁来关心大学生的性需求[J];黄金时代;2002年03期

3 黄怡;;高校校规面临考验[J];黄金时代;2005年07期

4 李芸;;一名大学生对网络的思考[J];大众心理学;2003年02期

5 陈鹏程;;杭州市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J];中国就业;2009年06期

6 李义良;;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下得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1期

7 任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8 陆地;;透视大学生“回炉”现象[J];黄金时代;2004年11期

9 安定;小米;细腰;;大学生,今天你上哪儿“拍拖”?[J];黄金时代;2004年12期

10 张晓f^;;如何测定大学生的MQ[J];大众心理学;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熊慧素;李宏翰;;恋爱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昕璐;陈友庆;;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佳琪;;大学生离传统文化有多远?[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王平;陶新华;;团体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武青慧;;同伴性教育——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讨[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周光凡;;大学生戏剧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术 金秋;六成大学生不知自己该干啥[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钟合;大学生“逃单”拷问学子诚信[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陈七三 李伦娥 欧阳鹏飞 张小攀 徐光明;把和谐社会精神送下乡[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记者 陈强;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雪峰 实习生 陈丽;暑期大学生:欲做家教也不易[N];重庆日报;2005年

6 吴应海;大学生的脑子为何“不堪一洗”[N];重庆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孙忠法 仲筏;大学生让心理在七月毕业[N];中国人事报;2005年

8 谢晶晶 林以勤;“是是非非”话打工[N];常州日报;2005年

9 早报评论专栏葛剑雄;为什么大学生一定要住校?[N];东方早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杨艳玲;大学生勤工助学报酬怎么算?[N];大理日报(汉);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程葵;长沙地区大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吕鹏;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绍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明哲;大学生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宗桂;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琦;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46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46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