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温的场论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ideological trends have flooded in, the moral category has become blurred, mo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urgent, especially as the futur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motherland-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speci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discuss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ewin's field theory holds that in a certain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psychological living space formed by man and environment, namely, "field" has a practical effect on human behavior and acts on human behavior together. Applying the above theory to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ral behavior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result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hich is formed by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state and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the moral education fiel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akes this as the main line,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own self-consciousness, perceptual movement region and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is is more help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lay their own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he face of moral dilemma, naturally transform moral belief into moral behavior, achieve the unity of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behavior,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帕力哈提·达吾提;;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思路浅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2 袁熙惠;;小学生德育的新途径:感恩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年08期
3 刁新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商科大学生德育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1期
4 赵新明;;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
5 吕莹莹;孙建;关明启;;情感:关于高校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0期
6 崔庆玲;彭希林;刘善球;;德育之精魂——关爱教育说[J];学园;2011年03期
7 张小妹;;走出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学苑教育;2011年15期
8 李田甜;;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9 邹步云;;德育应重视学生非理性因素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10 汪立民;;这里的德育静悄悄[J];基础教育;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情商”概念在德育中科学渗透的意义[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钟涛;高宏锐;;科学课上进行德育,我这样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3 周明远;夏谊;;高一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德育思考[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4 张军英;;德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王仕民;;论德育政治功能的发展[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在明;;一次误会引发的德育思考[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保红;李力;;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德育要强化的几个观念[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沈晓勤;;在德育中闪烁学生的主体之光[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邹丽萍;;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与高校德育发展新趋势[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10 李大伟;张雪梅;;建立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搭建中职德育新舞台[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檀传宝;德育之重[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黄宝锋;东港三中让德育成为唤醒教育[N];辽宁日报;2005年
3 陈生权;让德育深入每一个孩子内心[N];张家界日报;2005年
4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强;德育“行家”语言的主要特点[N];天津教育报;2008年
5 童心 毛泽武;计算机校 创新思路狠抓德育[N];乐山日报;2008年
6 武威一中 武威六中 古浪三中 民勤县职业技术学校 天祝县安远镇中心小学;德育结出丰硕果 桃李芬芳满园春[N];武威日报;2008年
7 段文若;探索德育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法[N];北京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倪蔚薇;“新德育”,不只是一个面孔[N];无锡日报;2008年
9 张越;营造和谐德育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记者李明慧;地区表彰德育达标校[N];哈密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玉;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D];西南大学;2010年
3 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洪燕;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现代解读与转换[D];西南大学;2010年
6 方鸿琴;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蕾;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董宇艳;德育视阈下大学生情商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隋子辉;“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建光;中学以人为本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3 柏琦星;学校德育接受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俊灵;儒家“仁学”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5 吴丹;中学校园墙面文化德育主题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向宇;我国青少年休闲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新天;美的德育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秀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9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汤艺峰;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犯罪的防控功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49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4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