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非收入指标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9 13:42
【摘要】:在高校实行收费制和高校并轨的条件下,贫困生的认定越来越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工作和校园和谐的焦点。笔者在多年从事“奖勤助贷”的学生工作中发现,我国高校现有的贫困认定的程序和制度在实践中有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无法客观地评定和反映申请者的困难程度。从各高校的贫困认定实践来看,也是花样百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更缺乏可比性。但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出发,我国高校迫切需要操作性强、符合实际情况的贫困生认定的方法来解决贫困生认定出现的问题,为后续的学生资助工作做好前期工作。因此,研究贫困生认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文主要借鉴现有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程序和制度的文献,在不考虑收入指标的前提下,研究贫困生认定的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并且找到在实践中可直接判定申请者贫困等级的方法。从贫困生资助的思想渊源出发,由历史发展来看待现有贫困生认定的问题和完善的途径,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贫困生认定的数学模型,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判定程序和方法。笔者研究认为:第一,必须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阶段。本文的指标体系及评价的参考近年有关国民经济生产生活的统计年鉴数据,数据具有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对评价流程进行了革新,由原来的从班级到院系和学校的层级评价方式,转化为由所在院系的学生工作评议组以及计算小组、以班级干部和同学组成的学生代表团等几方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一次性地评定出结果,供所有的学生资助工作查询。不需要再把评定结果公之于众,简化了评价程序,维护了贫困生的隐私。第三,提出了今后学生资助和贫困生认定的依据,以期补充日后高校学生资助的制度建设。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charge system is carried ou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or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core work of student aid and the focus of campus harmony.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procedures and system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ve many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in practice, and can not objectively evaluate and reflect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the applicants. From the practice of poverty determin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and model, and lack of comparability. However,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t is urg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or students and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preparatory work for the subsequent student aid work. Therefore, the 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or studen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value. This article mainly draws lessons from the existing university impoverished student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and the system literature, under the premise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the income index, studies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 to identify the index system constituent factor, And find out in practice can directly determine the applicant poverty grade method. Starting from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financial aid for poor students,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ways of perfect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or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identification of poor students by mean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evaluation. The operating procedure and method are give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first, we must conside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of this paper refer to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of national economy production and life in recent years. The data are reliable and operable. Second, the evaluation process has been innovated, from the original hierarchical evaluation method from class to department and school, to the student work evaluation group and the calculation group of the school or department. The evaluation group composed of student delegation composed of class cadres and classmates evaluates the results once for all students to inquire about the financial aid work. The evaluation results need not be made public, the evaluation procedure is simplified and the privacy of poor students is maintained. Thirdly, it puts forward the basis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or student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supplement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id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2 姜旭萍;姚娟;;高校经济贫困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9期

3 孙涛;沈红;;基于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国际比较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4 林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年14期

5 王勤春;;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方法探析[J];黑河学刊;2010年05期

6 徐德力;李纪月;;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现状与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11期

7 李国章;谢珊;黄东;;高校贫困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7年12期

8 赵旺贤;;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1期

9 宋飞琼;;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给国家助学贷款带来的可能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10 黄永斌;;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模式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成英;;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缺失及对策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钋;;大学生资助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帅;;地方大学学生资助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燕;;高校贫困生社交回避心理探析及肯定性团体训练的应用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5 曲龙巨;;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红;;大学生资助:发展中国家的艰难旅程——以中国为案例[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赵富才;孙淑晶;;团体辅导对缓解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郭先根;;“受助不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事件的反思——探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与感恩教育[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9 马树强;李睿;;以高校贫困生新资助体系的实施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河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毕鹤霞;;研究生资助的理论及政策建议[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孟军 实习生/马文昌;切实把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推向深入[N];青海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何小龙;省民盟呼吁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N];江淮时报;2006年

3 ;香港六成家长因钱与子女发生争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本报记者 鲜晓荻;我省助学贷款存在五问题[N];贵阳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石翼;帮寒门学子叩开大学之门[N];宝鸡日报;2009年

6 记者张可杰 晚报记者闵丽萍;追求教育和谐[N];孝感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翟晋玉;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N];中国教师报;2010年

8 记者 刘昊;四级中职学生资助举报电话设立[N];北京日报;2008年

9 英山县教育局局长 刘会理;坚持三个“至上” 打造“满意资助”[N];黄冈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周琳;资助全覆盖 让贫困学生上好学[N];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慧勤;高等教育收费与学生资助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黎春娴;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对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3 张玉;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林皎;公共经济视野下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廖茂忠;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庆豪;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朱沙;政府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莉;基于非收入指标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姜娜;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职能发挥中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曹聪;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田修胜;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潘军明;影响高校贫困生成才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小荣;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罗凌云;省属高校学生资助公平与效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雷雪芹;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9 陈澜;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左宁;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152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52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7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