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

发布时间:2018-08-09 07:01
【摘要】: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大学生"宅"现象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新媒体的发展无疑是其直接原因。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宅"现象、新媒体、大学生群体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以新媒体为切入点,综述出新媒体境域下大学生"宅"现象的研究状况,并从概念、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Abstract]:As a universal way of lif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henomenon of "res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s undoubtedly the direct reas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combs the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on the phenomenon of "residence",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and so on,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phenomenon of "res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realm of new media, taking the new media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rom the concept, the reason, the influenc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o on,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重庆大学软件学院党委;重庆大学软件学院团委;重庆大学团委;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号:2020611120090194) 重庆大学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0005001304101)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燎;张益斌;楼仁功;;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7期

2 陶莎;;从影视角色探析“宅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0年13期

3 周慧;;网络背景下“宅人族”现象的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7年06期

4 杨敏;;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01期

5 李江静;彭思雅;;社会排斥:“宅青”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樊佩佩;;弱纽带发展强关系的尝试:网络征友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学术交流;2007年10期

7 蒋平;;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8期

8 周可卫;;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3期

9 姚静仪;;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4期

10 杜峰;;由“开心族”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因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申;御宅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琼;;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2 周宏星;;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才智;2012年11期

3 王全安;;“宅”现象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王云欢;;大学生园区课堂认知度及教学质量因素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5 杨建平;;网络环境下的石油高校学生外语学习方法与毅力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9期

6 张洁;;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Z2期

7 顾文兵;;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初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徐振珍;;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挑战及方法创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林晓峰;朱志明;刘磊;;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因素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09期

10 曹丰;;浅析网络时代的大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斌;;叛逆、风险与反思——在校大学生宅男的性别实践迷局[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2 马中红;;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批评[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少萍;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绍扬;“新宅女”情感价值导向的美容小家电体验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郭平;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看《蜗居》[D];河南大学;2011年

3 梁靖雯;区隔与渗透:Twitter中文平台上的信息传递与认同建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冰娜;御宅现象:一位女大学生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芊;全球化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颖;中国动漫的现状与发展探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8 王智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叶凯;宅族消费者顾客价值要素构成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孟秀文;网上征友的自我呈现及其性别差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薇,孙园园,方新定;对网络游戏造就“新生代容器人”现象的思考[J];出版科学;2005年04期

2 高岚岚;;日语“御宅族”=汉语“宅男/宅女”?[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3 李志刚;于涛方;魏立华;张敏;;快速城市化下“转型社区”的社区转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5期

4 陈锋;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市民社会[J];城市规划;2003年09期

5 潘玉腾;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念的变迁[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6期

6 薛东刚;;网络游戏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J];消费导刊;2008年01期

7 蔡骐;欧阳菁;;社会与传播视野中的“粉丝”文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胡在东;;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及高校学生工作之思考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02期

9 向 欣;网络人际互动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5期

10 叶中强;齐美尔、沃思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菁燕;;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11期

2 周俊武;;本体的内在观照——论“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与演变展望[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12期

3 金天纬;;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04期

4 李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政治冷漠的原因与危害[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4期

5 张海波;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现代人格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9期

6 谢保杰;;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高清平;袁也丰;万爱兰;郭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状况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刁鸿安;;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代方震;高丽;;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田芸;李增庆;;青春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晶;;新媒体环境下编辑的文化传播特质[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2 张红涛;毕丹;;大学生群体盲人与正常人心理状态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刘刚;;贵阳市大学生群体公德状况调查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汝东;;论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宗教修辞策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彭学君;李志祥;;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高校学生群体危机决策研究[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翟雪;;试探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态势和机遇[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翟雪;;试探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态势和机遇[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8 胡继红;;学习落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曹三省;刘剑波;陈莉娟;雷秀华;;面向新媒体环境的媒体内容聚合架构研究[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10 郁朝阳;Hora W.Tjitra;何铨;;在管理模拟情境中不同方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对管理决策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YMG记者 李少鹏 通讯员 刘海军;为大学生群体开展母教培训[N];烟台日报;2010年

2 陈安娜;新媒体环境中的报纸该如何突围[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张琦;万达院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微博营销[N];中国电影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雪昆 王坤宁 王玉梅 王玉娟;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良性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李斌、吴晶晶;大学生群体呈现四大特性[N];人民日报;2005年

6 李斌 吴晶晶;大学生群体呈现四大特性[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李斌 吴晶晶;大学生群体四大特性引人忧[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记者 宗河;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产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张爱华 王振刚;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挑战[N];天津日报;2010年

10 谭天啸;新媒体环境与报业经营创新[N];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茅海燕;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研究: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察[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晓燕;“偏离”与“重构”[D];上海大学;2008年

3 郑素侠;互联网使用与内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吴冬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黄国辅;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冬卉;大学生多样性与教学针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何影;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调查与暴力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晴;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莫诗浦;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建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蔡苏州;当代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曦;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6 万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晓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朱茵;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曹佳;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角色态度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73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73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