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探析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s a "pragmatic" orientation, which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not strongly self-conscious of theoretical identity,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easy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content. Yearning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iential identity in theoretic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oretical education with practical perception, echo theoretical propaganda with daily reality, and transform theoretical discourse and mass discourse. The basic path of theory cultiv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s unified.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
【基金】:河南省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2010-GH-14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J];红旗文稿;2010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广西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广西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执笔 曾家华 );[N];广西日报;2009年
2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 执笔 刘月 贾玉娥 景兰杰;[N];人民日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礼锡;试论邓小平的西方艺术理想观[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黎碧云;;关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理论支撑点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焦亚葳,韩新保;邓小平社会思想及其历史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任玉岭;论邓小平的民本位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张套锁;谈邓小平的“开放动力论”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沙友林,王丽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刘小川,李维意;论邓小平的社会价值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吕建营;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特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梁志林,李广增;邓小平对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大贡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宇文宏,葛传根,刘苗荣;一个新的治国方略——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谢瑛;;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中谈民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黄建明;;在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中提高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能力的路径探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秦晓宇;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炳华;理想信念教育——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2期
2 罗石;转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原因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凤仙;;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程度与环境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02期
2 夏小华;周建华;吕卫华;;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有效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8期
3 石建国;刘林;;在高校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理论;2010年36期
4 张华;;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路径选择[J];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尹浩;;略论大众教育阶段下的我国地方高校教学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0年16期
6 蔡志荣;周和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0期
7 潘坤;;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陈谋;陈显明;黄照;;高校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途径探析[J];湘潮(下半月);2011年06期
9 李新芝;;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于新淮;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思考[J];江苏高教;199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春燕;;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夏再兴;刘毅群;杨红霞;;地方高校行政化与软预算约束研究——以湖北省地方高校为例[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倩;;地方高校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白红武;;浅谈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A];向数字化转型的图书馆工作[C];2004年
5 郑俊褒;汪亚明;张云华;;浅谈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实验室资源配置问题[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6 张红涛;毕丹;;大学生群体盲人与正常人心理状态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方一兵;;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现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莫少林;;重组地方高校科技力量适应科技形势发展[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9 刘刚;;贵阳市大学生群体公德状况调查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单连良;;地方高校技术转移SWOT分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林小昭;湖北地方高校负债超百亿 卖地或成还债主要途径[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董城;地方高校应明确定位务实发展[N];光明日报;2004年
3 北京联合大学 张奕 庞明;地方高校怎样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罗霞 陈云芬;潜心创新 厚积薄发[N];云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应设立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N];光明日报;2010年
6 刘冬芹;地方高校美术院系科学发展研讨会江苏召开[N];美术报;2010年
7 陈卫平;地方高校应有所作为[N];文汇报;2004年
8 江西理工大学 叶仁荪;办好人民满意的地方高校[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李欣瑶;甘肃省新获准两个专业学位授予权[N];甘肃日报;2009年
10 黎大志;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茅海燕;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研究: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察[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廷;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罗序斌;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王志刚;论发展地方高校科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叶們;地方高校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刘新跃;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晓燕;“偏离”与“重构”[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狄明明;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对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临阳;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方一兵;我国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界面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4 范倩;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刘洪;地方高校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赵巧琴;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白静慧;地方高校应用网络教学问题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8 程启斌;地方高校债务形成与化解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春爱;论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俊玲;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形象塑造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78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7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