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在“个人主义”与“教师合作”之间保持张力
[Abstract]:With regard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oriented university teachers, we should objective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of teachers'"individualism", rationally look a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eacher cooperation", and maintain a reasonable tension between teachers'"individualism" and "teacher cooperation". Only then can people eradicate the narrow cognition of teachers' individualism,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cooperation", and then to break the lagging status quo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ing-oriented university teachers.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学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2YJA88011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区域教学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D11CJY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邓涛;孙启林;;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及其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 龙柏林;个人主体性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3年04期
4 邓凡艳;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李广平;教师间的合作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6 赵复查;;主体间性哲学视野中的教师文化[J];教育评论;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枚;“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蔡伟良;;试论凯拉姆学的产生是阿拉伯——伊斯兰思想发展的端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5期
4 邓涛;孙启林;;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及其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5 王锋;关于科技期刊编委会地位和作用问题的讨论[J];编辑学报;2003年01期
6 周望舒,张凤,刘琳;水产科技论文题名中常见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05年02期
7 尹玉吉,龙协涛;关于社会科学期刊国家评比的几点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06期
8 万书卿;论中学政治教师的特色人格[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9 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确认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11期
10 陈乃新,杨耀荣;从时间维度界定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科学性——“增量利益关系论”评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西明;张力与限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冯颜利;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苏州大学;2002年
3 齐璇;汉语语义知识的表示及其在汉英机译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4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6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军;证券市场风险的法律控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2 滕兰花;余嘉锡文献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红梅;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谢白清;论新闻大特写的兴起与发展[D];广西大学;2002年
6 曹海浪;论网络道德主体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韩小平;公用征收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于付军;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张尚兵;个性化阅读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傅琼;论美国介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历程及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邓凡艳;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徐建芬;;个人主义:误解与反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5 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思敏;;大学生公民道德责任教育研究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杨婷婷;;浅谈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2期
3 张军;;论美国电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单慧;;独立学院开展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2期
5 刘鑫;;论新自由主义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6 万远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嬗变的调查及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7 赵洁;赵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研究[J];大舞台;2011年07期
8 夏越新;;甄别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实质[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7期
9 尹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8期
10 欧阳润清;黄斌;;社会思潮视阈下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孙山;佐斌;;大学生外显文化取向与内隐文化取向的实验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周之良;;如何引导新世纪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张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4 王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三观教育[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5 丛彬彬;;影视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和毓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7 刘霁炜;臧振力;;学生眼中的师德建设[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陆应飞;;外国留学生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探析[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0501班 李长庆;剖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N];大众科技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 邵颖波;以大学生择业取向反观教育理念[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本报记者 邓晓洪 宗原如;“王垠事件”碰撞“规则”[N];成都日报;2005年
4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李灿华 梅海兵;中美大学生开展联合实习[N];湖北日报;2007年
5 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 龙迪;奔向生活的原野,救治失落的心灵[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张强;正确人生观 大学生也要有[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蒋萍;郎伟: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N];华兴时报;2007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左玉河;协调学术体制与学术自由之“度”[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陆绮雯;哈佛教授的一堂社会学经济课[N];解放日报;2009年
10 田建国;树立现代教育观念[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云;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徐淑婵;一项关于广州高校学生文化价值观和消费模式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3 陈亮;中美高校德育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刘萃;中美高校德育的差异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魏茂云;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探析[D];湘潭大学;2008年
6 罗泽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根源及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段凯歌;华侨高校学生跨文化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李静;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9 田照军;大学生幸福观的认识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光焱;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01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20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