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层次人才薪酬体系的国际比较
[Abstract]:The high-level talents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one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sign of compensation system of high-level talents is related to their vital interests. The perfection of salary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taining talents and encouraging peopl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fore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ound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advanced. Therefore,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high-level talent compensation system of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innovating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can draw up the pay gap reasonably, formulate strict selection and examination procedures. Introduce the total salary, draw lessons from the tenure system of professors and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of high-level talent compens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创新研究——以构建总体薪酬为思路”(10XNE005)
【分类号】:G64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丁志同;;高校高层次人才特征分析及薪酬策略[J];改革与战略;2006年04期
2 骆品亮,周红,陆毅;高校薪酬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研究型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的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二华;柯靖;;高校实行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的合理性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11期
2 邹刚;王敬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骆品亮,陆毅;我国研究型高校薪酬制度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碧虹;大学教师收入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洁;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牟晋京;高校教师薪酬激励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3 王晓薇;我国高等学校激励型薪酬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臧玉元;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5 王丽丽;公办高职院校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焦伟;论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改革[D];河海大学;2006年
7 王志丰;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吕晓燕;研究型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分析与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可宗莉;高校教师岗位绩效薪酬制度实施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刘瑶;四川TY民办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辉;国外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阎凤桥;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特性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3 潘懋元;罗丹;;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4 黎学平;美国高校的教师制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5 陈云娟;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新探[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03期
6 张万朋;中外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1998年03期
7 生云龙;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与终身教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8 刘婉华,袁汝海,裴兆宏,甘雪妮;高校教师工资待遇国际比较与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李军,于咏军;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10 骆品亮,周红,陆毅;高校薪酬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研究型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的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奇伟;刘婉华;姜云君;刘平;林晓棠;杭祝洪;;探索年薪制 推进高校收入分配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1期
2 王轲;;从心理契约的维度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3 刘薇;;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才智;2011年20期
4 刘东;谢昭明;田辉;谢弋;陈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学科竞争力——谈高层次人才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年04期
5 单敬波;;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2期
6 李燕萍;郭玮;夏义X;;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郭赛玉;;新升地方本科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姜海;;高校人才竞争新变革[J];中国人才;2011年11期
9 李洪枝;周静林;;基于高校薪酬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性分析[J];财会研究;2011年11期
10 江文丽;;高校人才引进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星火;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爱民;张捷民;许今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2 郝克明;蔡克勇;;开拓多种途径 培养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申泮文;;培养高层次人才立足于国内——试论高校理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肇军;;创新思路,促进贵州高校引进优质师资[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刘文波;雷绍业;;试论经济发展对高校招生规模的影响[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6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7 陈盛荣;;高校实施人才战略中若干问题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3年
8 陈俊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姚凤祯;刘鹏;邵成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10 胡东成;;与海外企业合作 促进一流大学建设[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德斌;省公开招聘高校副校(院)长 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N];江西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萌;驻新高校高层次人才奔赴我市重点企业挂职[N];新乡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艳;围绕建设西部强省充分发挥引进高层次人才作用[N];陕西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甘毅 蒋咏;四川广安面向全国大规模引进高层次人才[N];中国人事报;2010年
5 冉勇 木金;我市近三年53名高层次人才获得7850万元资金支持[N];镇江日报;2010年
6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为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N];杭州日报;2010年
7 卢丹青;省第届大学生软件新锐大赛启动[N];江苏科技报;2008年
8 ;江大多举措吸纳高层次人才[N];无锡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周晓东 整理;关注高校高层次人才[N];江淮时报;2010年
10 记者 周志坤;每人每年5万元提至8万元[N];南方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肖起清;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杨志兵;高等学校薪酬制度与薪酬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赖铮;高校教师的人性化管理:生命关爱和价值发挥[D];厦门大学;2007年
5 许士荣;中国博士后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姚锐;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天;研究型大学高层次人才薪酬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郭明维;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周琼;我国农业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龙婷;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江红;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D];四川大学;2007年
6 辛均庚;我国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曾珍;论我国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管理[D];西南大学;2008年
8 张华英;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樱;大学竞争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徐群;教学研究型大学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23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22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