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地缘集群及其生成机制

发布时间:2018-11-17 13:51
【摘要】:高校地缘集群是基于地理空间关系的区域高校群体协同系统。我国高校区域集聚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并受到区域利益的驱动,经历了自然演进、被迫迁移、规划调整和区域竞争或地方博弈四个阶段。同一空间或地理环境中的各类高校,因政治和经济利益动机构成相互竞争和依赖关系,形成人才链、服务链和价值链,产生群体协同效应。高校地缘集群决定于高校的学术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相互统一的内在规定性,这是与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的重大差异。从高校区域集聚到地缘集群,需要优化教育服务,建立无终结性国民教育体系。高校地缘集群具有双面性,大学的利益自制问题可能成为集群是否合伦理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的高校地缘集群,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Abstract]:The geographical clust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cooperative system of regional university groups based on geographical spatial relationship. Th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its specific social background and is driven by regional interests, which has undergone four stages: natural evolution, forced migration, planning adjustment, regional competition or local game. All kin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ame space o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ompete and depend on each other becaus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 motive, forming talent chain, service chain and value chain, and producing group synergy effect. The geographical clust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etermined by the academic, cultur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industrial clusters or enterprise clusters. From th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of universities to geographical cluster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establish a non-terminativ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geographical clust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 dual character, and the self-control of university interests may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thical nature of the cluster. It need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o construct the geo-cluster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werful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秘书科;湖南科技大学;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重大委托课题“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K011DDUT00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一般资助课题“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研究”,项目编号:XJK011BGD004;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城乡统筹背景下湖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K011AZJ004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彦西;;高校集群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价值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杨天平,陈小东;西方国家大学城的发展模式[J];学术研究;2003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丽香;基于集群理论的大学城现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建明;;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杨天平;西方国家大学城的演变与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姚红;论西部大开发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5 李子彦;;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白燕;关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理性思考[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马万民,韩之俊;高校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之我见[J];中国人才;2003年06期

8 祝爱武;;基于学习需求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观[J];成人教育;2006年07期

9 丁新,武丽志;远程教育质量:一种服务的观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3期

10 宋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教育经济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华峰;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韩晓东;对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4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翟静丽;个人教育选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凯;大学城景观环境设计初探[D];中南林学院;2005年

2 陈小东;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方;高校扩招中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意忠;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柳倩华;论美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乔玉香;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艳;我国高校筹资机制的架构[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8 潘军;湖北地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许长青;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超;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庆华,姜长征;“大学城”建设的冷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杨天平,陈小东;大学城概念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丁小浩;我国专科与本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位置和比较优势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4 买忆媛,聂鸣;集群效应与企业创新[J];财贸研究;2002年06期

5 张勇强;对“大学城”建设热潮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2期

6 郑文智;;集群演化与区域产业的根植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7 任太增;比较优势理论与梯级产业转移[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8 吴秋明;陈捷娜;邓丽君;;基于集成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陈怀录,张旺锋,刘小英,苏芳;全国大学城发展现状及其对甘肃建设大学城的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04期

10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国;;试论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1期

2 金琦;;关于高等院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3 朱江;张伟;谭立伟;;浅谈高等院校有效管理的对策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2期

4 蒋黎妮;;关于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韩洪生;;新形势下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略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王利珍;;个性化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7 赵武军;;论高等院校内部法制管理[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8 刘丹;;新时期推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焦玲;;高等院校教学督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姜浩;;依托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梁永明;贾水库;靳久良;郭亚臣;王世明;刘建铭;于越;王义刚;段进宇;杨新苗;柳昌江;杨红玲;;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及对策[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李玉红;周先林;;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许炳;;对构建以高等院校为核心的区域自主创新中心的研究[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5 徐安玉;万永正;苟宗泽;李曦;王晓章;;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3)——论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五集)[C];1998年

6 赵居礼;张科海;;试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理念的转变[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孙桂芳;王永权;仲实;包志宏;;重大科技专项给高校学科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A];第二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医学科研管理处(科)长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孙玉芹;;高等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9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毛克平;;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途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陈新忠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李忠云;服务新农村建设高等院校需要功能重构[N];湖北日报;2009年

2 朱莉萍;民盟吉林省高等院校组织发展座谈会在长召开[N];协商新报;2010年

3 记者 杜军玲;新学期中央直属高等院校收费有新规[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东北财经大学 田玉红;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N];人民日报;2010年

5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高等院校最需要无为而治[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记者 张莉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竞争力[N];辽宁日报;2010年

7 钟进文;全国高等院校民族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记者 曹显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特殊作用 不断增强安徽自主创新能力[N];安徽日报;2010年

9 中国民航大学纪委监察处;新时期高等院校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调研[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周元;高等院校整合资源竞争力增强[N];海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艳玲;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王卫星;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邓丽红;中国高校教育营销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立科;英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邹晓平;地方院校战略规划的理论问题与个案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9 金光(Balgan Altangerel);中国与蒙古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震;基于事业人假设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兴国;高校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测评的差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衍;基于系统论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刘友女;高校组织气氛与教职工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烈;论高等院校和谐文化建设[D];吉林大学;2009年

5 马云献;高校组织气氛及其与教师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刘怀;高等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的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李丽;基于DEA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贾建春;提升河北省高等院校竞争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何晓磊;“法治”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8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38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b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