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工作搜寻绩效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0 04:52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在求职中受到各种冲击,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启动市场经济改革后,就业政策发生极大变化,由国家分配向市场竞争、自主就业的模式转变。在不同的就业政策背景下,占主导地位的求职方法也不同。理论分析上,组织安排、市场安排及网络安排是三种主要的就业模式。其中,组织安排即政府部门实施工作分配及调动,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普遍的就业模式,这种方式受到再分配体制的保障;市场安排即劳动者通过人才招聘会、就业服务、招聘广告以及互联网等途径自主求职;网络安排即劳动者借助个人的社会网络资源进行求职。在计划分配体制迅速取消、市场机制建立缓慢的现状下,劳动力就业制度存在诸多漏洞。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填补制度漏洞的重要作用并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 目前,社会网络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研究结论显示,社会网络产生的影响涉及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方面。在个人层面上,良好的社会网络能够为个人提供更为良好的社会资源支持。竞争者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越丰富,关系优势越大,获得较多利益回报的几率就越高。任何的组织或个人,要想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就需要与互无关联的其他个体和团体建立起广泛联系。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看,人们往往通过网络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形成人际关系。同样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网络可以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当前关于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展开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在梳理国内外社会网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社会网络的内涵、测量维度及其在工作搜寻方面的研究现状,基于相关理论,剖析经济转型期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特征,探讨其社会网络的测量维度,进而分析大学生社会网络各维度对工作搜寻绩效的影响作用,提出相关假设,并设计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工作搜寻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根据260名大学毕业生求职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启示,试图为指导我国大学生就业实践、评价大学生自身社会网络状况、以适当方法构建社会网络、累积社会资本、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等方面提供思路。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专家调查、问卷调查及统计软件数据分析等几种研究方法。 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创新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等方面内容,理清全文总体研究思路,提出文章的整体框架构成。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回顾了社会网络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及绩效理论等相关理论;其次,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大学生社会网络及其各维度、工作搜寻绩效及其各维度等;最后,综述了国内外社会网络在求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相关评述,以此作为本研究展开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本章在前章综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工作搜寻绩效的影响模型,界定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定义,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并简要阐述模型的基本逻辑。 第四章: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本章详细阐述了调研程序,包括预测试量表的设计工作与调研过程,通过信度效度检验来修正量表,最终形成正式问卷,最后简要介绍了大样本数据的收集工作。 第五章:数据分析与实证研究。本章首先介绍了数据分析的方法,然后对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列示数据分析结果并进行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显著性分析、变量间相关关系分析、层次回归分析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调节作用分析。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上章节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指出研究的各项重要结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结论,并对结论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指出本文的重要贡献、启示以及研究存在的局限,并对未来相关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性别对社会网络、工作搜寻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即男性与女性的社会网络特性与求职成绩及过程行为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2)教育程度对网络联系强度和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这个结论肯定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其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 (3)家庭背景对人际促进有显著影响。这个结论肯定了家庭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4)不同的社会网络维度会影响大学生求职中不同方面的绩效表现。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动态性均显著影响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和工作搜寻奉献;网络联系强度和网络异质性只能显著影响任务绩效和人际促进。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在社会网络与工作搜寻周边绩效的关系上分别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有以下贡献和创新点: (1)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社会网络整体情况及测量维度,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其测量维度;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社会网络对工作搜寻绩效的影响,印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关于网络动态性对工作搜寻绩效的作用在以往研究中还相对空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验证。 (2)在对大学生求职成果优劣的衡量上,提出了求职绩效评价体系,将经典绩效二维模型开拓性的应用在工作搜寻领域,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演绎,界定了“工作搜寻绩效”的概念,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工作搜寻过程的成效,较全面的衡量其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 (3)本研究结论提供了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并且对指导大学生就业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样本选取上可能有偏。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是方便抽样,一是选择就近高校发放纸质问卷,二是通过笔者人际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发放网络问卷,这两种途径对抽样有一定限制,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推广,这是本研究的缺点所在。未来研究中应该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在专业、地区、教育程度分布上更为均衡、更加符合大学毕业生实际总体特征的抽样调查,才能促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遍性。 (2)由于本研究问卷采用的是自陈式量表,各变量数据均来自同一位受测者,因而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变异的问题。所以研究中如果能通过多方来源收集数据,应该能够显著提升结论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3)本研究关于网络动态性对工作搜寻绩效作用的假设是建立在理论推演的基础上的,尽管通过实证分析得以验证假设成立,但关于网络动态性的相关理论基础仍是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未来研究应加大网络动态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将静态分析模式转向动态分析模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49.2;G647.38;F224
本文编号:2343797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49.2;G647.38;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春勇;胡培;陈宇;;个性与关联绩效关系研究的发展[J];当代财经;2006年05期
2 王雪桦,卢丽琼;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及获得途径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阎凤桥;毛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4期
4 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 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6 王国枫;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6期
7 韩宏华;孟益宏;;工作搜寻理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基于扬州大学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5期
8 李永强;朱坤昌;白璇;;社会网络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9年12期
9 林南,俞弘强;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2期
10 徐晓军;当前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人文杂志;200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星;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沈军;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3 曹碧艳;社会资本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43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4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