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基于评价模式的视角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movement beca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Japan joined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movement under such background. The current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valuation models. This combination of problem / method-oriented evaluation mode and improved / performance-oriented evaluation model overcomes the shortcomings of positivist ideology and manager ideolog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valuation mode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evaluation objectiv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ocess, the degree of achievement of the goal and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the effect.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2008年度一般课题“社会问责视野中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BIA20080027) 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度重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9.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晓鹏;;日本大学评价与排名[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年04期
2 黄福涛,汤杰琴;确保与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日本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3 吴越;;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张玉琴;林师敏;;日本私立大学外部评价的现状与特点[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5期
5 朱军文;刘念才;;中、德、日一流大学科研产出趋势比较——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案例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吴丽华;;日本第三者评价制度对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1期
2 吴越;;日本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J];大学(学术版);2010年08期
3 曾志嵘;俞守义;周增桓;张超;王冬;;某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4 沈国丰;刘爱生;;论大学特色的本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5 应跃兴;刘爱生;;关于大学特色理论的几点质疑[J];江苏高教;2009年02期
6 吴蔚青;杨红荃;;高等教育质量社会评价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08期
7 张蓉婷;;基于论文产出的科研评价研究进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年05期
8 徐吉洪;刘爱生;;对大学特色理论的几点质疑[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福涛;;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迎爽;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丽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杨若凡;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曾志嵘;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君;临床兼职教师教学行为及现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2 郭代军;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爱生;大众化进程中的中国大学特色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星奇;高校军事课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探讨[D];中南大学;2008年
5 严春姬;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发[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谢晓宇;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念才,刘莉,程莹,赵文华;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2 胡建华;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3 蓝欣;王处辉;;日本社会变迁中的高等教育及其入学选拔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4 王爱芬;论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5 施雨丹;;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背景、内容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6 陈俊英;战后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7 施雨丹;二战后日本大学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赵伟杰;;模糊综合评判在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011年02期
2 韩锋;;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模式的现状与路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吴晓;姚汤伟;施俊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3期
4 薛晓明;庄岩;;建立高等教育人才评价模式的有效性探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文宏;;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评价模式探微[J];人民论坛;2011年17期
6 徐国兴;;日本高等教育认证评估制度的“分类”评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04期
7 张丽华;;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1年16期
8 王琳;;国外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及借鉴意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丁娟娟;魏冠荣;;高校教师循环式绩效评价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0期
10 方焕新;梁程妙;曾杰豪;;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J];职业;2011年2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天仁;高校教师“多元——交互”评价模式创立[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许文新;透视日本高等教育[N];解放日报;2000年
3 王颖;日本高等教育扫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记者 杨占苍;质量不够格 减你招生额[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张玉琴;日本:高收费制度下的资助政策[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朱建华 白云;“成绩换学分”能否换来积极性[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施雨丹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绩效评价:一次有意义的尝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中央编译局日文处专家 大滨庆子;新世纪,,女子教育何处去[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武毅英;如何建构质量保证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艳杰;战略性大学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光彦;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杜瑛;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及其协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雷忠;我国高校人才战略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凡;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云龙;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构建[D];重庆大学;2008年
3 邓锋琼;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影响因素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孙艳雷;高等教育政策评价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晓琳;后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对中国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晓霞;关于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改革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华婷;人才评价模式的校企差异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8 苏也誉;日本《国立大学法人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陆宝忠;高校航海类专业准军事化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50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5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