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基于系统生态方法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23 15:57
【摘要】:采用系统与生态的分析理念和方法,系统解析了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发展建设的特点与优势;归纳演绎出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选择具有发展优势的种子,营造适宜组织成长发展的环境,把握科技与社会发展多种催化因素,建立研究合作的共同交流与联系,形成组织发展演进(约束)的正循环。为我国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线索"。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Bio-X Research Center of Stanford University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by using the systematic and ecological analysis concepts and methods. Induc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university 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ecological governance: select the seed with development advantage, create th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organiza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grasp the various catalytic fac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stablish the common exchange and connection of research cooperation, form the positive cycle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evolution (constraints). It provides a c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ross-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研究生处;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教育研究室;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
【基金】:第三军医大学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高校生物医学交叉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0A0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勇;邹晓东;陈艾华;陈婵;王锋雷;柳宏志;;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斯坦福大学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的分析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左晓甜;;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战略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02期

2 黄超;王雅林;;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的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高教探索;2012年03期

3 艾志强;徐博;;高校跨学科研究述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赵坤;王方芳;王振维;王云贵;;国内外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组织的建设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年03期

5 贺德方;乌云其其格;;日本“世界顶级研究基地形成促进计划”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艾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项伟央;高校跨学科组织中的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邹晓东,黄争舸,陈劲;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4年04期

2 程新奎;;大学跨学科组织的主要运行模式及其特征比较[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浩;重视跨学科研究,拓展研究新领域——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成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许杰;论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论为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3 李明;大学生社区治理的公共管理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03期

4 赵华英;;治理高校商业贿赂的有效途径[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雷芳;;浅议我国独立学院的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01期

6 刘秋萍;;高校治理商业贿赂的行为与对策[J];现代商业;2009年20期

7 王凌;沈春明;;高校商业贿赂的成因及治理研究[J];职业时空;2008年12期

8 西广明;;教育评估中“寻租”现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9 温日锦;;对公共危机治理中大学生参与的审视[J];教育与职业;2009年30期

10 田开友;颜河清;;高校独立学院治理中的产权问题探析[J];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平;吴敏;王安民;;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与对策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秦红岭;;试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庆英;张英;褚伯贵;张鹏;;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夏红卫;;国际交流:大学国际化的引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国际交流策略细读[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5 陈尚志;;台北医学院中药医学研究中心简介[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6 邹采荣;;发挥基地、人才优势 推进技术创新工作[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徽标释义[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8 丁日初;;访伊萨卡市与康奈尔大学[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中南大学法学院简介[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程麟荪;;哈佛的中国学研究[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法国高教管理:中央集权、责任细化[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孙月丹;戴玉忠受聘担任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N];检察日报;2006年

3 记者  程墨 实习生 邵振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智力服务“中部崛起”形成品牌[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本版编辑;立足创新 提高质量 构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高地[N];光明日报;2006年

5 记者 林中明;复旦大学司法与诉讼制度研究中心成立[N];检察日报;2008年

6 记者 贾朋俭;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安全做出更大贡献[N];新清华;2008年

7 仇方迎;新川大新看点:学科交叉融合[N];科技日报;2004年

8 记者 韩晓玲、通讯员 耿俊伟;华中科大助推社会信息科学研究[N];湖北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胡菊芹;为政府科学管理决策“送智”[N];科技日报;2007年

10 仰峰;中国大学竞争力为何如此匮乏?[N];中国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2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柳洲;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陈艾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朱晓东;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李军;基于生态位原理的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文;高校治理的道德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欣;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叶;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原因分析及其治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冯凤麟;高校中的腐败问题初探[D];苏州大学;2006年

5 杨琪;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熊磊;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及其建设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肖彬;中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刘洋;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建设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9 陈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凌晨;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会聚平台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1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51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