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研究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st sett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run through the theory of fairness i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maximize the enthusiasm of employees.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Matthew effect and attract high-level talents to gather and take the lead; we should grasp the theory of hierarchy of needs so that everyone can get the expected encouragement; we should crack Peter's principle and establish various incentive mechanisms; we must guard against the window effect and let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be clearly accepted by the people.
【作者单位】: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激励机制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研究”(编号:2010SJD630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勇明;顾远东;;浅谈高校教师“需要”的层次[J];江苏高教;2008年02期
2 赵建梅;;试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年14期
3 钱德凤;;对高校管理岗位设置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年33期
4 许慧;;从“破窗理论”谈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宁;;高校行政人员科研能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6期
2 刘彦博;;激励视角下高校教师岗位管理的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彦长;;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破窗现象”分析[J];经济纵横;2012年03期
4 付国华;;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5 鲁武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创新研究——以高校教师的需求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6 何旭曙;;高职院校岗位设置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2年09期
7 戴谓真;;激励理论对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伍琴;;高等学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9 刘小俊;;公平理论在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12年15期
10 许东风;;基于服务的教师心理学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2年2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美华;本科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利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刍议[J];中国人才;2006年13期
2 郝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9年06期
3 杨允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李熙;公平理论新议[J];求索;2003年04期
5 李国琼;公平理论与高校职工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年04期
6 孙怀平;朱成飞;;基于公平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01期
7 张登印,俞国良,沃建中,吴安春;大学教师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4期
8 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1995年03期
9 张建祥;;对岗位设置管理与人员分级聘任的深层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Z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航;激励与约束——对我国高校业绩津贴分配制度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少红;;论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因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4期
2 刘丽娟;夏娟;;激励机制在高校贫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哲;张玉霞;;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5年06期
4 支戈壁;;重塑激励机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Z1期
5 金明珠;;激励机制在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中应用的认识与实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宋延军;;高等院校教师有效激励机制的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任湘郴;张勇;李湘洲;;论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励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6期
8 陈秋兰;;略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唐红超;;对新时期辅导员激励机制创新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10 马汉达;;运用激励机制,加强实验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春玲;;公办高校教师绩效薪酬体系优化[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邢志杰;;影响高校教师岗位津贴收入分配的因素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王长峰;蔡晨;;关于重点学科建设中的激励机制[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丁闽江;;以心理学视角加强高校学风建设[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5 徐延利;王玲玲;刘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科研人员激励契约的设计与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佳;;民办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创新与改革[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冯彩玲;时勘;;高校毕业生求职自我效能、求职期望、求职意向和求职行为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林辉;;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与途径方法[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9 任秀莲;魏琦峰;韩家军;曹立新;;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10 徐峰;林松;祝媛媛;;构建教师学术、技术水平评价体系在高校教师职务聘任中势在必行[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泽武 本报记者 童乐生;乐信院: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学院发展[N];乐山日报;2007年
2 徐敏;建立激励机制 加大帮困力度[N];解放日报;2004年
3 普布次仁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浅谈激励机制在高校的作用[N];西藏日报;2008年
4 张新康;如何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记者 董康;江苏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通讯员 于媚 阚银峰;树立榜样 多管齐下[N];光明日报;2006年
7 中央财经大学 杨晓波 孙殿明;建立高校长远发展的激励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通讯员 田静;山东科大人才培养模式:“三保一奖三嫁接”[N];科技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N];友报;2007年
10 通讯员 王群;华中科大武昌分校制定激励机制助学生就业[N];湖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关云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勇明;中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田光;教学私有信息化解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邢周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9年
7 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哲;高校科技工作者激励机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思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郭明维;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李罡;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激励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冯振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曾凯;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赵明晟;我国高校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伟;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田琳;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完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任桂焕;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朱莉英;基于组织公平理论的高校人力资源激励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3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5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