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免费师范生教学模式之重构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8-12-11 16:40
【摘要】:自2007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颁发以来,如何在新的政策背景下重构师范生教学模式,创新培养体制、机制,以及强化实践环节,从而使部属师范大学真正成为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的摇篮,成为部属师范大学面对的重要课题。本专栏作者所作的相关探索,或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Abstract]:Since the issuance of the "measur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ree Education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07, how to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mode, innovate the training system,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normal students under the new policy background, So as to make the subordinate normal University become the cradle of excellent teachers and educator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faced by the subordinate normal University. The related exploration made by the columnist may give us some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分类号】:G65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6期

2 王继新;黄涛;;论非线性学习的模式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浅析[J];才智;2009年02期

2 杨丽;;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研究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8年23期

3 王晓松;;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策略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张亚静;;浅谈数字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化整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0期

5 秦毅;;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非线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设计[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1期

6 米军;徐小丽;;基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教学资源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18期

7 张亚静;朱瑞芬;;数字与课程优化整合推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09期

8 苏丽君;;论建构现代人本德育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02期

9 李学京;;大学数学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大学数学;2010年S1期

10 李富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困境及策略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方乐;徐慧;;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裴雯雯;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钱逸舟;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张亚培;群体非线性学习中交互行为与绩效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肖慧;群体非线性学习过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波;大学新型学习环境下个体非线性学习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王倩;高校网络课程的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健;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初万江;现代医学电视教材的设计与制作[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超;湖南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课程调查与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儒德;论认知灵活性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杨卉;王陆;冯红;;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松散型半离线网络教研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3 顾力雄,陈琦;认知灵活性理论、超文本和Internet网络教学[J];心理学动态;1998年03期

4 李霞;;试论语文教学的非线性思维及其策略[J];语文学刊;2007年06期

5 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艳芹;网络环境下非线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云;;师范生免费教育:部属师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05期

2 宋东浩;;关于免费师范生接受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7期

3 邓过房;陈鑫;张本华;李松媛;;免费师范生视域下的课程设置体系调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个案[J];考试周刊;2009年25期

4 申冬梅;;免费师范生终身从教理想实现的现实性及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沈娟;;免费师范生的学风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个案[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蔡文伯;罗俊;;基于高等教育新论视角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张祥雨;彭力;;浅析免费师范生可持续发展之路[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8 程新平;;加强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9 熊文;钟英;;现行免费师范生教育实施问题探讨[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10 葛孝亿;;免费师范生“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尚宁;曾庆乔;;突出多元智能开发,强化“六个一”人才培养目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马士英;穆大庆;;关于本科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蒋珊珊;丁道群;;湖南省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严壮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内外本科教学计划比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况迎辉;宋爱国;;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6 黄维;罗钧;郭永彩;文玉梅;;激发科研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本科学生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梁光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研究[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8 陈怀琛;;大学理工科要把“科学计算能力”当作一个重要培养目标[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谢水芬;;陶行知对师范教育理论的贡献[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10 翁绳凤;;从师专的培养目标和师专学生的思想实际看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重要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1990年会议论文汇编[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今;要面向未来确定培养目标[N];天津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曹继军;适应社会需要 完善培养目标[N];光明日报;2000年

3 驻京记者 何连弟;清华:迈向研究型大学[N];文汇报;2001年

4 清华大学 钱逊;小议培养目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5 记者 顾晓萍;把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培养目标[N];石家庄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刘华蓉;深情寄厚望 关爱映红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本报评论员;深入细致做好落实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长春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郝坚;整合资源 优化环境[N];吉林日报;2005年

9 ;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林洪;“考研热”并未降温[N];社会科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缴润凯;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秀娜;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9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10 韩玉;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运京;论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何梅;牛津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传统与现代走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延军;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兰;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王彦;法律硕士教育改革的对策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冯涛;普通本科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倪玉兴;基础教育新课改下地方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新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姝君;部属师范大学校园网页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王珏;关于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评价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春梅;免费师范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2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72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4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