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台湾公立大学自治制度化的历史考察(1987-1994)

发布时间:2019-01-05 00:38
【摘要】:台湾公立大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行政专权走向大学自治,最终于一九九四年通过修订大学法,确立大学自治的法制基础。本文通过对这一事件进行历史时序的整理,将大学自治制度化过程置于动态的制度背景中加以考察,并结合大学自治概念评估其制度内容的得失。 兹将研究发现,摘要于下: (一)台湾第四次大学法修订之前,宪法所确定的学术自由价值规范,与公立大学行政专权的实务运作有其内生的矛盾;而宪法特有的规制效力,使得这种矛盾成为大学制度变迁的动因之一,宪法规范本身亦成为行动者得以借力与转化的制度资源。 (二)台湾公立大学自治制度化过程,肇始于八十年代中期学生的抗争行动;学生运动制造了大学制度危机,并将大学改革的方向设定为大学法修正,但学生在大学自治制度内容构建方面影响甚微。 (三)大学教师主导发起的“九二八大游行”师生联合行动,是大学自治制度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影响了大学法修正进程和最终的制度产出。 (四)大众媒体在报禁解除之后,成为民间与官方的沟通机制和社会事件的公共讨论空间,并策略性地参与了大学自治运动,客观上推动了大学自治制度化的进程,成为该事件的深度参与者。 (五)政治转化是大学自治制度化的动因之一,但大学自治制度化不是政治转化的自然结果,具有民意基础的立法委员成为政治场域与大学场域之间最重要的关联机制。 (六)第四次大学法修订所确立的大学自治制度有模糊性和不彻底性,为教育部保留了相当程度的监督权。司法院大法官解释文在大学法的基础上,廓清了大学自治的范围和性质,明确宪法所宣示的大学自治范畴应该成为教育监督的边界。
[Abstract]:Taiwan's public universities have changed from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to university autonomy since the mid-1980s, and finally, the legal basis of university autonomy was established by amending the university law in 1994.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equence of this event, this paper put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university autonomy under the dynamic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and assesses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its system cont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autonomy.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before the fourth revision of the Taiwan University Law, the value norm of academic freedom established by the Constitution has an endogenous contradiction with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of public universities; The unique regulatory effect of the constitution makes this contradiction become one of the causes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onstitutional norm itself becomes the institutional resource for the actors to rely on and transform. (2)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ing the autonomy of public universities in Taiwan began with the students' protest in the mid-1980s; The student movement created the crisis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 and set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versity reform as the amendment of the university law, but students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content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autonomy system. (3) the joint a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September 28 Parade", initiated by university teachers, is the key node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ing university autonomy, which affects the process of amending the university law and the final system output. (4) after the lifting of the ban on the press, the mass media has become a space for public discuss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social events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and has strategic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university autonomy movement, which has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ing university autonomy. Be a deep participant in the event. (5)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s one of the motivations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autonomy, but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autonomy is not the natural result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legislators with the basis of public opinion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onne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the university field. (6) the university autonomy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fourth revision of the University Law is vague and incomplete, and reserves the right of supervision to a certain extent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university law, the justice of the judiciary clarifies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university autonomy, and clarifies that the scope of university autonomy proclaimed by the Constitution should be the boundary of educational supervision.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红艳;;论大学自治的司法审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2 徐月红;;关于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点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年02期

3 李倍雷;范华琼;;大学自治、教授治学与学术自由[J];文化学刊;2007年04期

4 王晓辉;;到源头探寻大学要素——读《中世纪大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06期

5 黄文彬;;现代大学自主发展的度越与理解[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06期

6 袁广林;;论我国大学学术自由精神的培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03期

7 苗文利;;重建我国大学理念应坚守的基本原则[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03期

8 汪晓敏;;论现代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及其限度[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何雪莲;;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漂浮的能指[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10 张家;;大学是不是被符号化了[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相丽辉;吴晓娜;;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教育上的一个两难问题[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李子江;;西方学术自由思想与制度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康翠萍;;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倪洪涛;;论法律保留对“校规”的适用边界——从发表论文等与学位“挂钩”谈起[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李福华;;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俞可;;大学校长:游走于高校自治与学术自由之间[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7 孙士海;宋华明;;美国大学自治的制度保障探析及启示[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武守志;;关于大学的常识宣示[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9 董永全;刘志成;;浅析高校的依法自主办学[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Ulrich Teichler;;学术自由与造就职业能力期盼之间的大学:欧洲的经验(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谷贤林;学术自由、学术规范和学者自律[N];学习时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宁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学术自由是大学文化精髓[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冯建华;学术自由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的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诺奖得主“秘诀”:学术自由,同事合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孙文兵;孙文兵:科研管理倡导学术自由[N];健康报;2007年

6 洪大用;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N];人民日报;2004年

7 实习生陈坤本 报记者李凝 刘碧玛;必须要有学术自由氛围[N];科技日报;2002年

8 主讲人 哈佛大学教授 丘成桐 本报记者 蒋廷玉 组稿编辑;大学应以深远的思想引领社会[N];新华日报;2010年

9 肖春飞、季明、刘丹;复旦百年:“务实”为上,不忘“争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宋惠昌;“学术民主”还是“学术自由”[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茹宁;国家与大学关系的哲学分析[D];南开大学;2007年

2 刘文丰;两岸公立大学法人化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崔恒秀;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08年

4 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虹;控制与自治:美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7 于杨;治理理论视域下现代美国大学共同治理理念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姚金菊;转型期的大学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胡钦晓;大学社会资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晓春;信任视野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瑞;大学法的几个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黄和平;大学自治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鄢翠霞;学术自由理念及其在我国大学的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茜;学术自由理念下我国高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唐珍名;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6 安宗林;大学自治框架内的学术自由保护[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海新;论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国家主义[D];吉林大学;2005年

8 王艳;我国大学的学术自由思想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姜虹;论中国大学文化塑造[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陈悦;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1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01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4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