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与彝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以成都某高校为例
[Abstract]: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equit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formal group formed spontaneously by Yi nationality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in Chengdu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cultural adaptation.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guidance to informal groups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Yi nationality students' cultural adaptation, improve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become a powerful communicator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a qualified constru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gions.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
【基金】: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09SZYZJ34)项目成果
【分类号】:G64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溧俊;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2 陆婷;;浅谈案例教学在高职市场营销学中的运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刘春梅;;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03期
4 屈霞;;探索“程控数字交换技术”课程的基本结构[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年03期
5 钱洁;;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人格塑造[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朱建君;陈敏;;高校教与学的辩证关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黄为勇;;奥苏泊尔及布鲁纳学习理论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6期
8 刘娟;《混凝土结构》教学方法之我见[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尤如春;高校图书馆在网络信息导航中的思想教育职能[J];江苏高教;2004年06期
10 聂永江;;高校校友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高教;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江铭;;改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肖玺;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孟婷婷;大学生自我妨碍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薛丽明;基于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人力资本价值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秦晨;大学生外语焦虑的实证研究及应对策略[D];河海大学;2006年
5 谈有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王大盈;高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英歌;简析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冬梅;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秦波;高校同乡会现象分析与引导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萍;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教育管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张晓雁,马国艳;谈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班振威;;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1991年S1期
4 吕秀辉;在大学班级管理中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正确引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5 陈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俞国良;;论青年的非正式群体[J];青年探索;1990年02期
7 杨发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黄建元;浅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J];唯实;2002年12期
9 吴立德;;把非正式群体纳入教育管理轨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10 张立新;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非正式群体现象[J];滨州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金扬;刘科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研究与思考[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军云;关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张允;民族地区高校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N];新疆日报(汉);2008年
3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隆栋 通讯员 罗益群 黎江东;专家提醒:认清利弊量力而行[N];湖北日报;2008年
4 徐阿晴;走出“被留学”的尴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玉兰;学会展示:中国留学生海外第一堂课[N];光明日报;2008年
6 邢娜;回眸:2009留学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记者 江卉 张真真 通讯员 戴继红 陆洪林;留学热背后的冷思考[N];湖北日报;2010年
8 查婧婧 朱婧 陈阳;海外学子:第一份工作如何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俊;高校非正式群体的现状研究及思想引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倪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范禀辉;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4 喻莉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罗建生;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文化成因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杨娟;西非在华留学生学习风格适应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郄琨;赴英归国留学生在逆向文化冲击下的文化适应状况调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华军;“民考民”大学生在京文化适应状况及教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孙迎武;文化适应背景下的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宇飞;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02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0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