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群体性崛起的机制分析——基于社会进化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9-02-22 11:13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快速崛起。从进化论的视角看,今天美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不断进化的结果。美国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大学组织与行为的各种创新得以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环境创造了刺激竞争的压力和动力,成为诱致每所研究型大学不断创新的强制机制;在环境的压力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在带来新的功能的同时,最终穿越自催化门槛,跨入进化的更为内在化阶段。
[Abstract]: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 th century, a group of high-level research universities rose rapidly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 today's high-level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the result of continuous evolution. The uniqu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makes all kinds of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inclusive,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med on this basis creates the pressure and motive force to stimulate competition and becomes the compulsory mechanism that induces every research university to innovate constantly.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environment, the organizational morphology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changes gradually, and at the same time brings new functions, finally crosses the threshold of autocatalysis and steps into a more internalized stage of evolution.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880051)
【分类号】:G649.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钧;;20世纪初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评《增进知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2 刘欣;程新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及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叶勇;;华东IT产业集群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6 侯克明;;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方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任丽梅;科学发展与科学共同体的体制创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唐立峰;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经济机理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1期

9 陈和平;;产业集群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0期

10 曲恒昌;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高教的国际竞争优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强永昌;张婷;郭杰;;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的国际竞争力研究[A];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韩玉军;王晓;;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看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竞争力[A];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提升大学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金壮龙;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小平;服务企业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陈剑锋;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赵春明;山西省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张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8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2 杜耀武;入世后西部开发中旅游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以及陕西、西安的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3 王辉;中小企业集群内生优势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4 李萍萍;1800~1930年德国物理学发展的定量分析及其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东梅;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的战略转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成冬梅;中国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D];福州大学;2003年

7 罗桂芳;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支持系统分析及其S·D模型[D];福州大学;2003年

8 许月丽;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谭文柱;产业集群的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何志昂;云浮石材加工业发展战略思考[D];暨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梁彤,李驹;美国研究型大学及其基础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业;;美国赠地大学的历史及其启示[J];科技导报;2011年17期

2 赵涛;;试析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3 李延保;;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4 赵继;郑东;金祥雷;;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逻辑主线[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5 苏娜;;国外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之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0期

6 康利;;论述研究型大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优势[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7 汤俊;;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区域布局的不均衡性——基于区域发展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3期

8 黎军;石恒慧;毕清波;;论研究型大学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突破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9 焦万里;;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4期

10 赵长江;;研究型大学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析与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5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6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刘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黄健;;刍议建设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工作[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9 王滨生;张德欣;邹广平;;积极发展适应研究型大学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10 杨涛;郭健;;美国研究型大学支持创办科技园区的历史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段宝岩;关于研究型大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2 谭新政;“号脉”研究型大学[N];解放日报;2003年

3 姚化成 郭金明 任晶惠;大工迈进研究型大学之门[N];辽宁日报;2004年

4 记者 吴长锋;4亿元助中科大建一流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9年

5 中山大学 黄瑞敏;研究型大学应引入团队激励机制[N];深圳特区报;2009年

6 记者 滑翔;把南方科大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型研究型大学[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铁铮;北林大加快实现研究型大学转型[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林莉君;希望研究型大学“一步到位”[N];科技日报;2011年

9 记者王丽丽;中国矿大向研究型大学转型[N];中国煤炭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李凝;解析“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5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栋;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敏乐;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赵博颉;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俊义;我国西部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彤;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化[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8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28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8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