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
[Abstract]:Zhejiang Ocean Institute was founded in 1958, the main campus is located in Zhejiang Zhoushan Islands New area.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the school has accumulated and formed the spirit of the school motto of "never-ending self-improvement" and has now developed into a master's degre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Neo-Confucianism, agronomy, engineering, literature, management, and so 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science of science,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literature, management, and so on. Economics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Zhejiang Ocean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s a secondary college under the school, established in November 2002. The faculty is strong, the teaching style is good, the teaching equipment is complete, the study environment is beautiful, the living facilities are perfect. There are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afety engineering, such as three undergraduate majors,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There are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laborato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 laboratory, safety engineering laboratory and petrochemical training center, as well as more than 10 out-of-school practice bases. The college now has 1016 undergraduate students.
【分类号】:G6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浙江海洋学院[J];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07期
2 ;浙江海洋学院[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7期
3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第二十四卷(2007年)总目录[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21期
5 ;浙江海洋学院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下基层成效显著[J];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02期
6 郭文莉,赵如松,黄建平,李剑,韩占生,王允亭,胡恩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年04期
7 本刊记者;;浙江海洋学院[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8 ;“蓝色之路”上的青春梦想——浙江海洋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文化月刊;2009年06期
9 陈燕燕;;浙江海洋学院暑期开展省内大学生就业调研[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6期
10 ;浙江海洋学院[J];高校招生;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英;张雅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宏杰;;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游佩林;黄欣;;建设创新型大学 发挥高校优势 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文肃;;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 努力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5 周剑光;;科学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教学平台[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潘斌;;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创新[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李晓辉;郑伟;;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改革[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郭传杰;;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韦成龙;刘理;刘振球;;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的探索与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研究报告[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北京服装学院简介[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OLED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电子科技大学[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2 孙宁华 蔡晓臻 嵇元;苏大研究生创新经费足成果多[N];新华日报;2009年
3 吴生锋;扬州与南大共建“科创服务平台”[N];扬州日报;2008年
4 葛金华邋曾德伟;江工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N];常州日报;2008年
5 林铭;福建中医学院打造海峡西岸中药研发基地[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赵军;与时俱进新时代 明朝抒志展宏图[N];重庆日报;2006年
7 关慧;专家建议:扩招中的高等教育亟须协调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马效军;促进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协调发展[N];甘肃日报;2007年
9 记者 过国忠 黄克兵 通讯员 葛金华;江苏工业学院重点发展油气储运工程学[N];科技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周小斌;石大新增5个一批次专业[N];石河子日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希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杨欢;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陈霞;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丕显;合作与双赢[D];南昌大学;2008年
2 周永煌;民办高校教师学术能力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计海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协调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郭建芳;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刘广河;甘肃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唐敏;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成涛;内蒙古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年
8 倪维芳;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鹏媛;“高等教育—人口—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王锐鸿;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36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3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