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主题、动力、制约因素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core issues, the main motive forces an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policy changes,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 Britain from the post-World War II to the early 1990s,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办公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10YJA880168]
【分类号】:G649.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辉,祝怀新;独特的英国公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02期
2 张建新;英国高校学生的国际流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 曲恒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4 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四个时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5 项贤明;;教室里的强国动力——教育在近现代世界主要国家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熊华军;从教育法规看法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7 周志青;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成人教育;2004年01期
8 黄宇;试论徐志摩散文的“绅士风”[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吴小鸥;教师情绪智力初探[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张锦帆;战后英国高等教育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花长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与模式[D];河海大学;2002年
3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邓城锋;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蔡永莲;高等教育非公共消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华峰;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10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怀民;不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田洪芳;英国高等教育制度评介[D];苏州大学;2003年
3 刘庆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韩继红;英国《高等教育的未来》(2003)政策文本研究——从教育公平性角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tD;英国特色学校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映;英国“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必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D];河北大学;2004年
9 谢泳涓;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历史、现状和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殷慧;论大学教师投身教学[D];湖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学芳;论高师学生科技教育管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2 饶志华;余晓鹰;;论公办高校扩张引致的金融风险的预防[J];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3 华兴夏;罗娅妮;吴剑波;;论公立高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年10期
4 赵叶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基本理论的哲学思考——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述评[J];江苏高教;2001年06期
5 常慧芹;上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03期
6 饶志华;余晓鹰;;论公办高校扩张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张玲华,丁顺林;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坚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刘蕾;;教师如何在科技教育人文化中发挥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年02期
9 葛方;;让中师生成为传播科技文明的启蒙者[J];师范教育;1992年11期
10 陈静恒;在文科学生中引入科技教育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静;;校外科技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初探[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运华;高校须走人文与科技教育交融之路[N];光明日报;2003年
2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詹建 陈思中;纵论新世纪科技教育[N];科技日报;2000年
3 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昌万 本报记者 张哲浩;构建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新体系[N];科技日报;2004年
4 《中国科技教育》记者 邵斌;创新竞赛考量“辅导员”科教素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记者 蒙志军;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在中部崛起中的支撑作用[N];湖南日报;2009年
6 潇湘;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在中部崛起中的支撑作用[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黄旭;郭位:用可靠性算算自己能活多久[N];电脑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冬冬;走出象牙塔 培养新农民[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9 吴晓红;三高校签下八个项目[N];苏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俞杰;三明学院与三元区签定全面合作框架协议[N];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淑红;利益的博弈: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早期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来;新时期,,中国高校科技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黄鹤;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城市学院及其社会影响[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3 刘庆膂;“一主两翼”科学技术体系结构视野下的大学全面教育观[D];中南大学;2010年
4 付莹颖;文科大学生科技素质培养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建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6 许文蓓;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秀银;李岚清高等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吴加志;农业院校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隆芳敏;剑桥大学教育理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隆芳敏;剑桥大学教育理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07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07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