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3 08:30
【摘要】:日常生活中,志愿服务的类别呈多方面、多种类发展的趋势,对于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培育来说,就更加具有“本土化”色彩。志愿精神在中国本土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也是公共精神在道德领域的延展,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多元汇聚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世界发展的核心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人生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志愿精神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主基。志愿服务作为公民精神的道德延续,体现了国家与民众互动过程中“善”的行动逻辑,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四个维度诠释志愿精神的内涵,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逻辑要义,志愿精神与学界倡导的主流价值理念相契合。因此,志愿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面,理应在大学生群体中给予培育和弘扬。根据前期收集的相关材料,通过对国内外志愿精神研究现状的比对、研究内容的分析、研究方法的探究,立足于河南省新乡市四所本科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塑造的现状,找到了志愿精神培育过程中现存的问题,透视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失灵”原因,并结合实际,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路径的优化作了相应探索。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反复分析,发现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家相关法律和资金保障不健全、志愿服务与考核激励机制相错位、志愿服务相关培训效果欠佳、志愿服务载体与志愿组织管理价值不匹配等方面。因此,解决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志愿精神观念,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生个体道德情操层面的重要角色定位,创新志愿精神培育的多种途径,加大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氛围的宣传力度,从整体上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相关主体入手,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合作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引入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在遵循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与志愿服务行动的常态化建设,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让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成为传承的道德风尚,使志愿服务在行动中传递社会正能量。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高生;;大学生志愿精神量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年04期

2 柳彩霞;;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志愿精神现状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3 胡俊;;框架效应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4 胡冰;;试论社会主义志愿精神的意蕴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12期

5 刘燕清;陈玉林;;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及矫正机制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03期

6 彭惠青;付钰平;;我国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与制度倡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01期

7 陈浩天;;政府民生治理: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运作与演进谱系[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8期

8 郑朝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志愿精神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05期

9 姚薇;;中西方青年志愿者大型活动参与动机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02期

10 孙婷;;中国式“志愿失灵”表象剖析——以北京志愿服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10期



本文编号:2513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13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2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