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9-07-16 17:16
【摘要】:产学研合作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是三重螺旋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并以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特有的优势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中南大学从内生动力机制和外部支撑体系两个层面着手,构建了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该模式为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要重视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第三重作用,积极推动成立科技中介组织。
文内图片:大学一产业一政府兰重螺旋模式
图片说明: 教学和科研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职能。而三重螺旋理论认为,创业行动主要是研究型大学扩展研究职能的行为,并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积极倡导科研创业[9]。由此,大学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高校必须承担起知识应用与服务社会的职能,这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科研创业的重新认识:大学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新知识,更要把获得的新知识从科研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实现产业化。而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形成先进的产学研合作理念并实施。(三)组织模式的变革三重螺旋模式(如图1)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各参与者要打破原有三者的边界,实现互相交叉与融合。如果把它运用到产学研合作之中,根据其逻辑特性,“大学—产业—政府三个主要参与主体所共同结合的部分就是产学研合作联盟萌芽和发展的组织[10]8。”(如图2)这一结合部份,相当于构造了一个自由交往的平台,三者的人员、信息、资源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流动,这一组织特性,可以大大节省知识转移的时间,有效地降低技术转化的成本。这种联盟建立在三方优势互补的基础之上: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拥有技术优势;产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拥有资金优势;而政府则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11]。产业研合作联盟大学产业政府政府大学产业图1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模式图2产学研合作三重螺旋联盟二、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内涵与特征产学研合作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鉴于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逐渐取得了共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联盟是指基于市场机遇,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出发,结?
文内图片:产学研合作三重螺旋联盟
图片说明: 的职能,这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科研创业的重新认识:大学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新知识,更要把获得的新知识从科研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实现产业化。而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形成先进的产学研合作理念并实施。(三)组织模式的变革三重螺旋模式(如图1)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各参与者要打破原有三者的边界,实现互相交叉与融合。如果把它运用到产学研合作之中,根据其逻辑特性,“大学—产业—政府三个主要参与主体所共同结合的部分就是产学研合作联盟萌芽和发展的组织[10]8。”(如图2)这一结合部份,相当于构造了一个自由交往的平台,三者的人员、信息、资源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流动,这一组织特性,可以大大节省知识转移的时间,有效地降低技术转化的成本。这种联盟建立在三方优势互补的基础之上: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拥有技术优势;产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拥有资金优势;而政府则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11]。产业研合作联盟大学产业政府政府大学产业图1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模式图2产学研合作三重螺旋联盟二、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内涵与特征产学研合作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鉴于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逐渐取得了共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联盟是指基于市场机遇,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出发,结合彼此的资源或优势而建立的一种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12]。从系统特征来说,产学研合作联盟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合作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形式与机制,形成三方合作互动的关系。在这个系统中,,既有大?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商学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中南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标号:2011JD02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2 俞芬飞;论学科性公司制的高校科技管理新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9期

3 王明道;袁华;李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5期

4 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4期

5 佟晶石;试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作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5期

6 温珂;周华东;;联盟能力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政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8期

7 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J];科学学研究;2006年04期

8 毕克新,周欣荣,姜照华;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联合的机制[J];科学学研究;1997年04期

9 邵任薇;彭未名;;产学研结合中政府的作用及策略选择[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彭省临;湛毅青;周鹤林;何作利;刘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唐婷;[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芦风军;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翔峰;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欢;;推动产学研结合的若干法制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2 王成军;王德应;;产学官三重螺旋创新系统模型述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马平野;;发挥高校自身优势 对接地方发展要求——论高校文科科研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可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4 赵清;;大学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刘军仪;;建立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应[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6 文东茅;沈文钦;;知识生产的模式Ⅱ与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案例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7 牛美芹;;三螺旋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3期

8 李望平;;创建创业型大学风险探视[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7期

9 孙静;马丽丽;田华杰;;高等院校关于产、学、研结合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7期

10 徐令;;以“研”促校企合作 打造创新型实训基地[J];成人教育;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波;周春彦;李星洲;高晓瑾;;国内区域创新三螺旋研究的国内热点与趋势探讨[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郁震;高伟;李书朋;刘景;陈颖辉;;青年(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机制研究[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3 孙启贵;徐飞;;STS视野下的社会创新探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卢锡超;罗爱军;;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的价值协同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蔡增正;;论科学技术创新中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天荣;;传统产业集群中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动力研究[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罗泽意;;多样及规性:创业型大学的真实命题与现实语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魏迪;;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探究——基于三螺旋理论[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剑兴;;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国威;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角色与对策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3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郑代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曾婧婧;中国央地府际科技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建华;企业孵化器网络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史敏;区域产业竞争发报系统构建及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海;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邱成富;南山区创建国际级创新区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郝骞;校企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充;高校知识转移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李佳;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7 黄磊;区域自主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何菲;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马智勇;商丘市食品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周暄;建立我国民间创新的孵化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福廷;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认识[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龚益;;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05期

3 汪涛 ,吴贵生 ,刘旭明;入世与我国科技政策调整[J];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04期

4 徐树成;;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形成发展的动因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王雁,孔寒冰,王沛民;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学术职能——英国剑桥大学案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6 刘力;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视(上)——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1期

7 刘力;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视(下)——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2期

8 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7期

9 张志红;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使高等学校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年06期

10 张小蒂;关于发展知识经济的思考[J];世界经济;199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唐婷;[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王成军;基于TH的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叶伟巍;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树仁;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应该支持高校产学研结合办企业[J];中国科技月报;1998年02期

2 张雪君,张定龙;地方高校产学研办学机制的探索[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1年01期

3 张学先;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贸主导一体化发展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Z1期

4 陈文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大学与产业竞争优势[J];云南教育;2003年06期

5 王大文,薛剑文,董利波;论高校产学研用系统体制的建设[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年03期

6 张新生;促进高校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年03期

7 曹再兴;朱善定;;关于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科技产业;2009年03期

8 朱以财;;高校产学研合作制度的多维度设计[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03期

9 吴强华;;高校产学研的“双归属”与“双循环”——访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卢建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12期

10 王雅琼;;甘肃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现状与对策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高波;牛盼强;董意凤;;基于省域的经济知识基础与创新表现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孟丽菊;刘则渊;;联盟还是殖民: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双重视角[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王朋;;我国纳米科研领域校企专利合作微探[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邓春英;;论革新经济时段的越南大学教育(1987-1995)[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小月;我省高校产学研步伐加快[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刘廉君 陈海明;高校产学研结合呈现勃勃生机[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3 记者 蔡波;产学研合作融入城市发展血脉[N];上海科技报;2007年

4 鲁玉凤 李凯虎 崔彦玲;发挥在常高校优势 构建合作对接平台[N];常州日报;2007年

5 志清 剑红;华农大产学研瞄准百姓生活[N];南方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 钱维

本文编号:2515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15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7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