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凯克研究院创业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图文】:
从9个月到12个月不等。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三个依次递进的环节(参看图1):相当于MBA水平的核心管理课程、高级管理与技术课程、团队项目(TMP)。[3]大体而言,PPM的教学分为8个单元,其中6个单元属于商业课程。这些课程设计基本可以看做是给传统的PhD、MD补MBS的课。PPM毕业之后授予硕士学位———为博士学位获得者授予硕士学位的情况在全球尚不多见。图1凯克研究院博士毕业后非学术硕士(PPM)项目的招生和教学应用生命科学领域哲学博士(PhD)项目建立在MBS项目的基础上。该领域的PhD培养首先要求完成MBS的教育,然后再确定导师并完成博士毕业论文。[4]计算与系统生物学领域哲学博士(PhD)项目的特色则是跨学科教育。该学位由同属于克拉蒙特大学联盟的凯克研究院与数学科学学院联合授出。计算与系统生物学本身是一个融合生物学、数学与计算科学两大领域的新兴交叉领域。凯克研究院的院长SheldonSchuster在接受访谈时公开宣称“MBS学位是凯克研究院的王冠(crownjewel,比喻最有价值的部分)”。[5]凯克研究院的办学目标和改革动机就是把MBS学位办成一种新的专业硕士学位,以改变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硕士教育从属于PhD教育的局面。[6]正是因为MBS教育,凯克研究院自称、同时也被美国高等教育界公认为在全球首创了PSM教育。[7]以凯克研究院的MBS教育为模板,,美国逐渐形成了拥有较大规模的专业科学硕士学位(Profes-sionalScienceMaster,PSM)教育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发展规划处("211工程"办公室);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人事处;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近20年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话语演变及改革趋势研究”(12JDGC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以跨学科研究为核心的学科建设政策研究——协同学的视角”(12YJA880022)的阶段性成果 “北京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与推进”项目的启发和支持;该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子项目的负责人为王秀平研究员
【分类号】:G642.4;TB-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孙禺;曾开富;;针对理工教育模式的一场改革——美国欧林工学院的建立背景及理论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2 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美国欧林工学院的广义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3 王孙禺;曾开富;李文中;张冰;;美国凯克研究院的建立与工程教育发展——兼谈近40年来美国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美国欧林工学院的广义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2 王孙禺;曾开富;李文中;张冰;;美国凯克研究院的建立与工程教育发展——兼谈近40年来美国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竞;孔寒冰;王沛民;;美国专业科学硕士的创立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2 王孙禺;曾开富;;针对理工教育模式的一场改革——美国欧林工学院的建立背景及理论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3 李锋亮;李曼丽;;专业知识与工程师的过度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4 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美国欧林工学院的广义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5 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6 吕培明;;美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专业理学硕士学位项目[J];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伟;胡文涛;肖福仁;傅万堂;;材料类研究生综合实验能力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2 龙志强;辛华;徐飞;;提高控制学科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认识[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05期
3 王媛;王守清;;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J];项目管理技术;2009年11期
4 姜浩;徐兴平;王旱祥;刘衍聪;丛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策略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5 聂鑫;刘鲁川;杨茂进;邓蔓菁;金岩;;研究生组织工程学科教育及其特点分析[J];西部医学;2009年01期
6 张安全;;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课程集中训练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8期
7 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李玉兰;邵福球;;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4期
8 冯若;;超声治疗2008年研究生暑期学校成功举办[J];应用声学;2008年05期
9 张辉;;谈工业设计专业的考研[J];华章;2011年20期
10 周向东;;“产学研结合”培养工科类研究生人才[J];纺织教育;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湘伟;刘锋;袁兵;;工程力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解国珍;高原;法晓明;;强化试验技能,培养制冷、空调和暖通专业高级研究人才——研究生培养课程探讨[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彤;焦永和;;工程图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刘忠宝;马国远;姜明健;;北京工业大学制冷专业研究生课外创新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5 刁彦华;樊洪明;谢静超;赵耀华;;工科研究生《高等流体力学》教学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6 沈爱军;;《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董国耀;李莉;;关于图学教育改革与发展[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武汉大学 王德忠;关于建设包装工程学科专业的思考[N];中国包装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傅静;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周庚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鉴定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东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郑薇薇;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胡凤池;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董小龙;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6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4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