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

发布时间:2019-10-09 00:03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作为指导思想的,并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建立精确、可操作的研究结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在反思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指导思想之后,特别是在中西学术交汇过程中逐渐地接受了非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展望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将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并获得突破,这将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更趋成熟。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880021)
【分类号】:G6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赵敦华;;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J];学术月刊;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中秋;高等教育功能实现刍议[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2 唐华生;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谷贤林;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一流大学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4 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5 金顶兵,闵维方;研究型大学组织整合机制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6 金顶兵,闵维方;论大学组织中文化的整合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7 孔垂谦,文辅相;西方现代大学学术自治的制度环境基础:一种政治社会学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8 施晓光;;大学:三种意义上的释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9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10 王洪才;论教育学的三重视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眭依凡;;改造大学 大学校长不能放弃的责任[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康全礼;;论本科教育[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刘克利;;经由大学思索科学发展观——从湖南大学办学渊源说起[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4 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再论高校恰当定位为何这么难[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刘铁;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周志刚;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韩震;基于整体知识能力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邦俊;高等教育评价观念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贺燕丽;略论新时期我国的大学职能[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蔡连玉;我国实质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模式研究:多学科的观点[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4 翟翠霞;辽宁经济与高等教育现实适应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王培华;一种新的教育融资途径——“校银合作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尽晖;21世纪初叶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丽琳;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管制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8 孙菁;我国研究型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专业化若干问题探讨[D];天津大学;2004年

10 程名威;高校人事分配制度变革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均;从专学到学科:“科举学”的应然求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3 李明忠;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与多学科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4 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5 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雪莲;;诛心之论与橡皮泥——论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J];江苏高教;2011年04期

2 王可植;;当前我省高等教育的形势和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3 ;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总目录[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4 ;封面简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3期

5 ;廿多载开拓进取创新高教研究 十余年砥砺前行培育高教人才——记改革奋进中的云南师大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J];学园;2011年03期

6 吴玫;;新自由主义背景下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秦绪娜;;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综合审视——基于国内研究文献的述评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8 周廷勇;;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9 刘甜;;加强高等教育研究 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发展[J];河南农业;2011年14期

10 赵喜艳;;谈潘懋元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J];理论观察;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毅鹏;;关于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2 薛天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 促进高教深化改革[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周远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强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成武;;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文少保;;我国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策略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均;;潘懋元与高等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毛建青;;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8 郑爱平;;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9 李明;李炎锋;王玲;汪海燕;;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周晓红;;我国高等教育学费问题研究述评[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一兵;开拓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N];学习时报;2009年

2 记者 陈婉婉;省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N];安徽日报;2006年

3 林金辉;重视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4 记者 宋晓梦;高校就业服务要落到实处[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徐敏;“茶壶”与“杯子”矛盾如何化解[N];解放日报;2005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德维;理性看待名牌高校[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本报评论员 丁永勋;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为何会被误读[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本报记者 凌翔;本科教学厚积薄发[N];光明日报;2006年

9 潘懋元 陈兴德;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弗兰克·罗兹;一位大学校长眼中的美国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晓华;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饶爱京;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胡子祥;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毛勇;中国公办、民办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竞争的公平性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田虎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伍运文;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秀兰;交往中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赵成;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李朝军;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研究(1950-1965年)[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义峰;“剑桥现象”—英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成功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慧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开放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侯静;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的民间组织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廖彬彬;俄罗斯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乐美云;我国高等教育预算管理改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李宁;牛津运动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欣;河北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贺璐;湖南省本科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孙艳雷;高等教育政策评价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慧;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6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46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2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