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大学践行社会公共价值教育的意义及路径安排
发布时间:2019-10-12 02:12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西方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社会环境的碰撞冲突中,出现道德滑坡、功利主义现象抬头的现象。究其原委,主要是中国的社会公共价值教育没有跟上社会转型的步伐。由此可见,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抑或在公共活动的社会空间里,正是一种表征社会进步和助推社会发展的正态价值观,即个体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正确姿态,诸如社会公德、批判创新、追求真理、责任意识等等,才能为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奠定牢固的基础。而个体的社会公共价值观的形塑,很显然离不开教育。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教育生态,我们可以发现,从政治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一直到公民教育,尽管这些蕴含着某种公共价值理念,但毕竟不是完整的公共价值教育,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公共价值教育尚不完全。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本文从我国大学教育的视角来直面社会公共价值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在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形塑我国大学教育中公共价值理念,以便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引领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文献调查、历史归纳、比较分析等,对西方社会公共价值教育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历史进程和实施现状进行完整、深入的探讨,再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及民族心理,揭示我国大学社会公共价值教育的重大意义,以便为中国社会公共价值教育的路径安排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以及阐释本文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核心概念予以界定。在此基础,以教育的内涵及类别为切入点,探究社会公共价值教育的基本范畴,同时结合我国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指出其他教育在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方面的盲区;第三部分探讨了当下中国践行社会公共价值教育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运用实证资料来解析当前我国高校在社会公共价值教育上存在的误区及缘由;第五部分主要是叙述发达国家在践行社会公共价值教育方面的相关举措和经验;第六部分则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适合中国高校践行社会公共价值教育的基本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1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贵仁;价值与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2 胡敏中;;论公共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祝小宁,贺Z,
本文编号:2547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47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