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问题与挑战: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之思

发布时间:2019-10-12 23:59
【摘要】: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面临问题与挑战:一是如何理解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与当下社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使二者得到有效的沟通;二是如何改变重复性研究较多的状况,加强女性文学研究的学风建设和学术创新能力;三是在文学文化研究中,如何处理好性别分析与文学的审美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今后,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在联系实际、端正学风、注重审美以及学术创新等方面,还有待于付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D00030)
【分类号】:I106-4;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贺桂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J];文艺研究;2003年06期

2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3 乔以钢;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乔以钢;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赖大仁;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研究的转向——近年来“文化研究转向”问题讨论述评[J];江汉论坛;2004年07期

3 赵勇;“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4 乔以钢;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危机与走向——“文化诗学”研究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5年05期

6 周平远;重建文艺社会学是必要的——文艺学学科发展的一种构想[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田忠辉;文艺学反思与文化诗学走向[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黎风;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汤学智;新理性:回应时代的挑战[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谢玉娥;;论我国妇女/女性·性别研究学科资料建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玉娥;;论我国妇女/女性·性别研究学科资料建设[A];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社科信息资料建设——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马春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晓英;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吕豪爽;文化超越与审美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吕颖;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陆兴忍;走向女性主义日常生活诗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兴忍;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滥觞的本土话语资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聂鸿英;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其价值[D];延边大学;2005年

3 尹春娇;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探析[D];南昌大学;2005年

4 周永民;90年代中国文化批评[D];南昌大学;2005年

5 毕志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坚守[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山郁兰;当代女性写作流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蒋艳;多元时代的女性批评话语[D];吉林大学;2006年

8 喻琴;齐马的文本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9 陈燕华;跨界叙事[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林华珍;男性主体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信芳;孔子《诗论》与新世纪的学术走向——《诗论》研究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J];东南学术;2002年02期

3 陈骏涛;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4 张兵,李桂奎;论话本小说中的“女助男”母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王岳川;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6 屈雅君;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2期

7 王晓路;性属/社会性别[J];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8 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J];红楼梦学刊;2005年01期

9 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刘传霞;论海峡两岸女性写作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身份[J];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勇麟;李薇;;构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版图——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罗富明;;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隆重召开[J];当代文坛;2011年05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西篱;感受力 创造力 梦想力[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柳;《华文文学》与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D];暨南大学;2007年

2 王菁;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城;埃莱娜·西苏的阴性书写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8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48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9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