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型及仿真

发布时间:2019-10-13 10:32
【摘要】: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主体建模方法是分析契约和制度有效性的一种新方法。结合开放式自主创新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分析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思想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模型,并开发了基于Netlogo的校企合作创新仿真模型,分析了有无惩罚机制和惩罚函数变化对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
【图文】:

参与程度,高校,惩罚机制


。当punishment-parameter滑块调节至0.3时,即β=0.3、Y'<U',此时运行仿真实验得到如图5所示的结果。由图5可见,随时间推移高校的消极程度逼近1附近,可视化界面中的方格颜色也全部变为蓝色。此后将punishment-parameter滑块调节到大于0、小于0.4的任意位置,仿真实验结果都与图5类似,说明当Y'<U'时高校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逐渐采取消极合作的态度,也就是说监督惩罚机制对高校失去了作用。图4β=0.4时高校在研发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图5β<0.4时高校在研发合作中的参与程度5结语进入开放式自主创新时代,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企业必须同各个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企业在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委托研发合作时,双方之间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而“道德风险”是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代理方的“道德风险”问题,不仅委托方无法获得预期的成果,合作易失败,而且最终只有委托方也就是企业独自承担合作失败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惩罚机制,避免代理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样才能使双方都从合作中受益。本文在对开放式自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模型,对高校和企业在委托研发模式下的合作进行了博弈分析;开发了基于Netlogo的校企合作创新仿真模型,分析了有无惩罚机制和惩罚函数变化时对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和仿真验证发现,企业在设定惩罚机制时必须考虑高校将本应投入委托方项目的资源挪作它用而可能获取收益的大校只有当惩罚力度大于高校将项目投入资源挪作它用所获

参与程度,高校


滑块调节至0.3时,即β=0.3、Y'<U',此时运行仿真实验得到如图5所示的结果。由图5可见,随时间推移高校的消极程度逼近1附近,可视化界面中的方格颜色也全部变为蓝色。此后将punishment-parameter滑块调节到大于0、小于0.4的任意位置,仿真实验结果都与图5类似,说明当Y'<U'时高校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逐渐采取消极合作的态度,也就是说监督惩罚机制对高校失去了作用。图4β=0.4时高校在研发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图5β<0.4时高校在研发合作中的参与程度5结语进入开放式自主创新时代,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企业必须同各个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企业在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委托研发合作时,双方之间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而“道德风险”是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代理方的“道德风险”问题,不仅委托方无法获得预期的成果,合作易失败,而且最终只有委托方也就是企业独自承担合作失败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惩罚机制,避免代理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样才能使双方都从合作中受益。本文在对开放式自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模型,对高校和企业在委托研发模式下的合作进行了博弈分析;开发了基于Netlogo的校企合作创新仿真模型,分析了有无惩罚机制和惩罚函数变化时对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和仿真验证发现,企业在设定惩罚机制时必须考虑高校将本应投入委托方项目的资源挪作它用而可能获取收益的大校只有当惩罚力度大于高校将项目投入资源挪作它用所获的收益·116·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
【作者单位】: 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GL044)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2012lslktzdian-09) 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项目(2011921957)
【分类号】:G647;F2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年03期

2 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3 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组织模式及其选择[J];科学学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鹭;;公司避税成本解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12期

2 吕常影;;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杜伟;对技术创新主体问题的深层思考——兼谈如何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刘书庆;董雅文;张宝锋;;基于异地合作模式的企业项目开发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2期

5 刘汉蓉;;政府政策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6年03期

6 张清辉;合作创新风险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1期

7 王龙;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及模式选择[J];甘肃科技;2003年04期

8 谭宗宪;宋发芝;;论公司利益相关者联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沈国金;;高校建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机构的必要性[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10 杜伟;关于技术创新主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J];经济评论;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组织视野中的大学管理制度创新[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余芳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开放式创新源管理[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衍泰;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张晶;技术跨越的理论分析与模式探讨——兼论中国技术跨越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维双;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尹豪;中国企业并购的价值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张建;企业营销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玉国;中国国有企业再造工程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柏永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D];东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刘钧;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吕海萍;浙江高校科技创新勇力及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2年

3 周涛;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4 肖宁川;上海汽车产业技术跨越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5 张珩;高校科技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与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6 单世涛;我国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王娟茹;西清公司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周新成;风险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蒙钟华;产品开发与设计的组织形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10 辛爱芳;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策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国金;;高校建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机构的必要性[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2 易余胤,肖条军,盛昭瀚;合作研发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叶桂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运作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4期

4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网络系统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6期

5 李文波;我国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6期

6 陈安国,张继红,周立,何建坤;论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模式与制度安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9期

7 吴华清;梁j;古继宝;;基于关系契约的长期研发合作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年01期

8 赵兰香;产学研合作与制度创新[J];科研管理;1996年06期

9 李纪珍;研究开发合作的原因与组织[J];科研管理;2000年01期

10 王安宇;司春林;骆品亮;;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J];科研管理;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亮;马艳秋;刘蔚;;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09年02期

2 陈文宾;沈兰;马卫兴;许兴友;祝春水;;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1期

3 刘冰峰;王培根;胡春华;;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J];商业时代;2008年34期

4 詹美求;潘杰义;;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问题的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08年01期

5 孟克;陆连军;王娟;;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校企合作[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09期

6 徐雨森;蒋杰;;基于界面管理视角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机理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研究院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04期

7 公艳;王成军;窦德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软科学;2009年04期

8 孟庆伟;孙建辉;;校企合作创新动态过程案例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4期

9 景临英;薛耀文;李亨英;张朋柱;;基于不同心理与需求的校企合作博弈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年S1期

10 孙建辉;宋颖;孟庆伟;;从哈工大与成飞的合作看校企合作创新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嘉颖;张倩;;非公共高等教育投入政策的国际比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岩;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黄淑华;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作用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3 赵露霞;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有关问题探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48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48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5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