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问卷编制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问卷编制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是在阅读大量文献综述以及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提出网络道德情感的理论构想,编制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以及网络道德情感的发展现况。本研究的主要目的:(1)结合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结构;(2)编制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问卷;(3)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发展特征。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以及开放式调查结果,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理论框架,编制《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问卷》,并以此问卷为工具对网络道德情感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现状特点。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1)本研究自编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2)问卷共包含35个项目,共有3个维度,分别命名为网络羞愧感、网络责任感、网络移情。因子划分和项目设置比较合理,,符合心理学测量标准,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工具。 (3)差异分析方面,女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在不同年级方面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络道德情感在不同的专业、家庭所在地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情感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21
- 1.1 问题提出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文献综述11-19
- 1.3.1 概念界定11-13
- 1.3.2 网络道德情感结构分析13-14
- 1.3.3 相关研究14-19
-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19-20
- 1.5 本研究的研究设计20-21
- 1.5.1 研究路径图20
- 1.5.2 研究假设20-21
- 第二章 研究方法21-23
- 2.1 研究对象21
- 2.2 研究材料21-22
- 2.2.1 开放式问卷21
- 2.2.2 原始问卷21
- 2.2.3 初测问卷21-22
- 2.2.4 正式问卷22
- 2.3 研究程序22
- 2.4 统计工具22-23
- 第三章 问卷编制23-40
- 3.1 预测问卷的形成23
- 3.2 初测问卷的形成23-32
- 3.2.1 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23-26
- 3.2.2 探索性因素分析26-32
-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验证性因素分析32-37
- 3.3.1 研究目的32
- 3.3.2 研究方法32
- 3.3.3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32-37
- 3.4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37-38
- 3.4.1 问卷的信度检验37
- 3.4.2 问卷的效度检验37-38
- 3.5 讨论38-39
- 3.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探索性因素分析38
- 3.5.2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信效度检验38-39
- 3.6 结论39-40
-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调查研究40-54
- 4.1 研究目的40
- 4.2 研究方法40-41
- 4.2.1 研究对象40
- 4.2.2 研究工具40-41
- 4.2.3 研究程序41
- 4.2.4 统计工具41
- 4.3 研究结果41-49
- 4.3.1 大学生上网情况的现状41-44
- 4.3.2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总体状况44-45
- 4.3.3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差异分析45-49
- 4.4 讨论49-52
- 4.4.1 大学生上网情况的现状分析49
- 4.4.2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总体分析49-50
- 4.4.3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差异分析分析50-52
- 4.5 结论52-53
- 4.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总体特征52-53
- 4.5.2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差异特点53
- 4.6 研究不足与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57-64
- 致谢64-65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士会;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陈越;徐志红;;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彭勇;;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4 周文学;范景武;汪颖华;高丽丽;;信息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及其规范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李海容;;网络道德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9年15期
6 陶红敏;;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年23期
7 夏柯;;浅谈高校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1年17期
8 马丽丽;;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9 黄锡榜;;儒家“慎独”思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黄海丰;;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文土;;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问题的探析[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李莹;;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问题研究[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3 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赵彦飞;;强化网络道德与核心价值观教育需处理好三个关系[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王志;;浅谈青少年网络道德观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黄少华;;网络道德意识与同侪压力对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罗婷;;网络道德意识的结构及其影响机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静;曾菁惠;吴姝欣;张元灏;;青少年同伴交往、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振义;;网络道德构建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蕴;争做网络道德人[N];解放日报;2000年
2 孙伟平;网络道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N];学习时报;2003年
3 陆士桢;构建网络道德 营造青少年健康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汪金友;三论“网络道德”[N];西安日报;2007年
5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科研部 徐宝库 ;网络道德重在自律[N];光明日报;2008年
6 辛忠;构建网络道德体系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2011年
7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吴灯;让我们共同扛起责任的大旗[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春丽 本报通讯员 刘文生;大学生网络道德不差![N];光明日报;2010年
9 张云;大学生与网络道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金文蓉;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网络道德[N];深圳特区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斌;关于网络道德的若干思考[D];复旦大学;2008年
2 韩丹丹;提升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对策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肖彬;高中生网络道德素质培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林晓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佳;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6 王培峰;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樊小梅;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章淑贞;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中华;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张生;构建虚拟社区,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问卷编制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