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9 07:52
【摘要】:文化自觉概念的起源,早期是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注,后逐渐扩展为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状况的关切,包括在各民族文化交往过程之中,对产生的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的批判和反思。与世界范围内任何其他民族和群体的文化系统相比,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存在时间最长的文明体系,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和积累了了各代圣人贤者数之不尽的思想精髓,令后人骄傲、世界惊叹。这些都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中华儿女感到无比的荣耀。而历代文化精英和历史名人所起到的表率作用,对我国国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些都可看做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之魂,血脉精神之根。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烙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深处,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具有着无可比拟和不可超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奋进的精神基础,也使得中华民族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保持着创新力和生命力,成为了全世界炎黄子孙无法割舍的精神纽带。当前,伴随着通讯和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日趋白热化,在这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化扩展的广度和深度必将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以及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也随之涌入我国,对我国原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主流文化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受到了阻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巩固和保护好民族的精神家园,如何赋予中国先进文化以新时代的活力,如何看待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如何妥善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当今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这既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意。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为背景下,以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当代大学生面对当前思想多元、价值观多样的社会现状时,,所出现的表现和问题,和应采取的态度及立场,并论述了帮助当代大学生吸收、扬弃和积极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几点措施,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文化自觉提出的时间以及内涵,并指出在这个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背景下,文化自觉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即有利于促进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播,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采取辩证、理性、客观的态度,吸收其优秀的方面,舍去糟粕和腐朽的方面。进而从社会个体的发展和民族存续的角度,分析了它的理论依据,并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含义和特点做出了概况。 第二部分主要从介绍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入手,说明培养当代大学生群体应在了解和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这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学习也有助于增加大学生内在品质,促进大学生的个人素养的全面提高,进而帮助大学生能够自觉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标准、社会准则进行自身行为实践,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部分介绍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表现,主要分为践行文化自觉的积极现象和消极表现,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于其前辈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思想独立,特立独行和张扬开放的性格行为特点,因而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和表达自身情感的渠道都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不同,但是他们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是没有改变的。在这个思想日益开放,社会包容度逐渐扩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而大学生群体仍处于成长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然没有完全成熟完善,其行为不可避免受到这些思潮影响。文章还分析了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的原因,为下一部分对策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淡薄,提出了几点对策,主要以社会、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为着力点。社会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知传统,颂经典的社会风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塑造大学生对本民族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重任,应借助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会和社团组织为载体,充分发挥进行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教育手段的合力。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灌输,最后,作为我党宣传的有力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文化功能,吸收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更好的达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558336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蔺玄晋;陶劲松;;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浅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1期
2 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年10期
3 陈水勇;;论大学生如何实现文化自觉[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4 周文娟;;挑战与希望: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年01期
5 乐黛云;;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会通[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6 张海波;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现代人格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9期
7 陈岸涛;;当代大学生文化忧患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曾汉君;;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7期
9 李梦云;;余英时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思想述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邵文婷;滕莉玲;;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8期
本文编号:2558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5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