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模式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4 04:17
【摘要】: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首要途径,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是国际科学教育的前沿性课题。然而,目前的科学教学中对科学本质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中使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模型建构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科学本质教学的现状,分析出影响科学本质教学的原因,并建构出基于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模式。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学者对科学本质内涵的理解,同时结合国内外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方面的具体要求,追溯科学本质观的演变过程,深入理解科学本质教学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所坚持的科学本质观。其次,为了解我国科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学现状,笔者借鉴国内外已有问卷的设计思路和成形题目,编制了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学现状教师问卷,对江苏地区7—9年级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教师进行科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学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科学教师普遍认为目前科学本质教育实施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和策略。最后,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开发出基于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模式,具体从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活动程序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建构模式。对于该模式的应用研究,笔者分别选取了初中物理和化学的课程内容各一个,按照该模式所建构的活动程序要求,给出该模式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图文】:

学问,事物,科学本质,科学界定


图 1-1 研究流程图1.3 核心概念界定1.3.1 科学及科学本质在对科学本质观进行界定之前,首先对“科学”和“本质”进行界定。拉丁语中,“科学”被表达为 scientia(Scire),解释为知识或学问。但在英语中“Science”却是 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日本的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在德语中与之最接近的词是 Wissenschaft,其指一切系统的学问,不光包含了我们所指的 science(科学),而且包括哲学、语言及历史(李m译,1992)。中国古代,科学一词被译为“格致之学”。《礼记·大学》上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格致之学”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1893 年,康有为就在其《日本书目知志》中提及“科学”一词,并将其引进中国。《辞海》(1979 年版)中将科学界定为“关于

逻辑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


19图 2-1 不同科学本质观的联系与区别综合上述科学本质观的哲学演变过程,从传统的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以及证伪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六个角度,显示出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科学本质观认识的发展。其中前四者统称为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传统科学本质观,它强调理性和绝对客观的存在,认为观察先于理论,科学知识的发展是通过单一、静态的理论传承式的线性方式逐渐累积而成的,强调以科学试验验证的方法证实科学理论,使其成为绝对的真理,而忽略了个人在整个科学的过程中的作用。证伪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则呈现出科学的创造性、蕴涵社会价值性以及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邦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孙宏安;中美《科学课程(教育)标准》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3 袁维新;;国外关于科学本质教学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4 陈琴,庞丽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5 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6 任金城;;元认知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应向东;;从“掌握科学”到“理解科学”——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8 黄学梅;刘建伟;;科学本质的观点、内涵与教学[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袁维新;;论基于模型建构的概念转变教学模式[J];教育科学;2009年04期

10 袁维新;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全国政协委员 张开逊;[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永平;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行为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晓;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卢苇;“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立志;科学课程教学策略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红;儿童的科学观念及其对中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曹静;初中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6 赖铁华;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创新;科学史融入教学对初中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安静;科学本质观在生物科学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金运;科学本质:从哲学走向课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9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69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1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