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的翻译课程教学研究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郑玲;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兼评《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凤群;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陈习芝;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坤;;汉译押韵英语广告的影响因素及翻译策略[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李新新;;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8 熊德米;奈达翻译理论评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徐朝友;重视翻译教材编写的质量——从《英译汉技巧新编》谈起[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陈才忆;吹向西方的东方杏花——庞德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吸收与传播[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海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笔译测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乔颖;趋向“他者的翻译”[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漫春;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兼对《飘》中译本的过程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Jiang Zhongjie;[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年
3 段文静;《骆驼祥子》英译本比较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4 邬若蘅;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5 曾奇;《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心莲;理解抑或误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连美丽;科技英语中的省略现象及其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8 李林波;唐诗中典故的英译[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俞建青;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周丹;情景模式——可操作的翻译单位[D];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静,穆雷;《象牙塔的逾越:重思翻译教学》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雪;李化树;唐小兰;;中美高校创新文化比较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2 马影;;美国高校吸引“非传统学生”的措施及启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3 邓源;;浅析留学生教育对于美国的重要意义[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4 王茗纯;;美国高校如何招收国际生[J];生活教育;2011年15期
5 李俊春;;基于中美比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2011年06期
6 王静;;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的成功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7 范俊芳;;浅析美国高校筹资方式[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邓宏宝;;美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11年08期
9 闫琼;李红燕;谢晓风;;美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概述[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9期
10 付淑琼;;美国高校教师学习与发展的路径研究——以高校教师学习社区(FLC)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翠玲;;美国高校管理探析及其启示[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方鹏;曲福田;;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费筹措及中美差异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雪;;美国高校农科本科课程体系的特点及启示[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皮国萃;;从“专业”到“平衡”——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发展趋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王连森;李静;曾斌;王秀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多元文化关照[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杜晓利;;美国高等教育布局的特点与启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康婷;;国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启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牛道生;;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王文科;;中美高校学生工作比较及启示[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王绽蕊;;董事会制度与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群体形成关系的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李鹤琳 编译;美国高校怎么对付那些麻烦的新生家长[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华世平 美国路易威尔大学Calvin and Helen Lang杰出讲席教授;美国高校教授多以教研为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焦信;美国高校教师负重前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傅治国;美国高校力扫留学绊脚石[N];亚太经济时报;2004年
5 王云;缓解经费压力 美国高校发债忙[N];经济参考报;2006年
6 凡歌;“美国猫”是一个信号[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朱梅骄;美国高校加速高技术成果转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8 朱梅骄;美国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的几个动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练玉春;美国高校以新形态进入中国高教市场[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赵福浩;构建监督体系 完善法规制度[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禹;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洁;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9 齐泽旭;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联明;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文小莉;美国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赖亚曼;美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4 周小情;美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武澎;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冯玉芳;美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丁玉宝;美国高校教师管理机制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冯军霞;美国高校公民教育中的服务性学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司金鹏;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李新红;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72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7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