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

发布时间:2020-03-23 10:01
【摘要】:学术越轨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已长久地存在于学术共同体中。而学术共同体存在着诸多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科学、科学与社会等关系。学术越轨实际上就存在于这诸种关系的互动中。随着科学研究的学院化和学术体制化的发展,大学的研究功能愈来愈突出,大学构成了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规范大学学术活动中的这些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应遵循什么准则?这不仅牵涉到科学伦理问题,亦是一个管理学问题。本研究即围绕着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这一对矛盾展开,透过学术越轨的现象,探寻学术越轨的根源与本质,力图为大学学术越轨问题的整治提供一条思考的路径和方法。 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学术越轨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管理中难以绕过的问题。因此,对学术越轨的深入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现实的意义。 学术就是学术人员或学术组织结合比较专门和系统的学问,围绕知识创新而从事的各种正当活动。学术的本质要求学者诚实、实事求是、理性地对待科学。但在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学术发生了异化,某些学者的学术活动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导致了学术越轨问题的产生。 “学术越轨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学术越轨”是研究学术越轨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学术越轨的渊源、学术越轨的本质、学术越轨的治理。学术越轨虽说是一个全球问题,但与中国实践相联系时还包括“学术越轨为什么在当今中国大学特别严重”和“中国大学对当今日益严重的学术越轨应当怎么办”等问题。研究上述问题,应当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得出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结论。 对于学术越轨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基本上是从科研越轨这一角度来研究的,这就缩小了学术越轨的研究范围。学术越轨包含科研越轨,但并不等同于科研越轨。科研越轨只是学术越轨的一个方面,它只反映了人与科学关系的不规范互动,而人与人、人与社会、科学与社会的不规范互动却不在它的涵盖范围之内,为了能准确地揭示诸种关系的不规范互动,笔者引入了“学术越轨”这一概念。所谓学术越轨,即在学术事务与学术活动中学术人员或学术管理组织违反科学规范、学术制度和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 WP=4 学术管理是大学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依据学术发展及大学学术目标而对有限的学术资源(人、财、物)及学术行为进行调控与规范,从而高效率地实现大学学术目标的过程。学术管理包括学术事务与学术活动的管理。学术越轨是学术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调控?人与社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依靠什么?质言之,学者在获取社会给予的学术资源方面是等价交换吗?学术领域的资源竞争依靠什么才能保持公平、公正?须知在学术领域没有完整的市场调节,这里没有“看不见的手”,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公平与公正。因此,学科制度建设是学术管理的关键。学术越轨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于学科制度建设滞后或学科制度不完善的结果。制度变迁是绝对的,制度均衡是相对的。当下整治学术越轨的突破口是学科制度建设的科学化问题。 整治学术越轨必须使科学伦理规范制度化,实现道德驱动自律向制度化自律转变,以形成制度文化为依归。规范是一种社会性文化约定,是文化的社会化实现,是一种外显的文化,包括一系列的原则、标准、规则、习俗和惯例等。它们影响和规定着行为体的利益选择和具体行为,它们创造出行为模式。但科学伦理规范具有模糊性、理想性、软弱性,难以起到规心的作用。只有通过他律性的、强制性的、刚性的制度约束,使制度条文内化为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才能达到治心的目的。 学术越轨问题的解决既有赖于学术共同体的自主治理,更依靠大学加强学术管理。学术自治历来就是有限自治,它在自主治理学术越轨方面亦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本身自治的有限性,二是大学自治的有限性,三是学者自治的有限性。正因为这三个有限性,从而导致了社会参与学术管理的必然性。 学术越轨是一个全球公共问题,它需要全球治理,不仅科学是世界的,科学的体制化也具有全球性。学术越轨作为学术应然的反面是全球共同的难题,其治理亦是世界性的。 学术越轨不是遗传的产物,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学术越轨的治理需要加强对环境的控制。学术越轨的治理是与净化社会环境同步的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静;高莹莹;孙凤娇;高志刚;;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现状的调查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2 谢红星;胡庆方;;关于我国大学学术管理的路径思考[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年04期

3 苏辛;;教学学术[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8期

4 罗玲;;国立中央大学抗战救亡运动刍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黄菊妹;;教学渗透学术 提高教师素养[J];现代教学;2011年06期

6 王国祥;丁石孙:教学改革是个学术问题[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年04期

7 王齐洲;屈红梅;;汉人小说观念探赜[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传奇经历成就学术人生[J];黄金时代;2009年06期

9 ;体育世界(学术版)稿约[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年05期

10 毛颖;;大学的风骨[J];黄金时代;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铭仁;孙卓廷;张桂芝;高昱;;论正确地用“实践标准”解决烧伤医疗学术矛盾[A];第六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2 张文立;;秦学术探赜[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3 石冰;;世纪之交话表演——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术座谈年会侧记[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4 郗芙蓉;;学术想象力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永祥;;抓学术促进学会的发展(代序)[A];第三届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6 张铭洽;;学术作品贵在出新——《秦学术史探赜》发复[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7 刘明;董捷;苏建敏;;机动目标双模复合制导自适应跟踪技术[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术顾问[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曦;;《学术月刊》纪念创刊45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均;;强化社会科学学术管理 促进社会科学繁荣发展[A];优化学术环境 促进学术繁荣——全国社科联工作会议主题发言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俄欧亚所 邢广程;探索创新体系 争创学术一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吴锡平;学术的普及不可或缺[N];光明日报;2005年

3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李伯重;提高学术水平须先理解何为学术[N];光明日报;2005年

4 陈少明;学术书要少而精[N];南方周末;2005年

5 张婷婷;变革超越:学术发展之常态[N];太原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胡珉琦;教授兼职是学术管理变异[N];北京科技报;2011年

7 记者 陈宗立、特约通讯员 丁松虎;《非常对话》 性教育的学术解读[N];光明日报;2003年

8 傅雪军 记者 朱会伦;“学术促销”为地奥发展强力提速[N];科技日报;2003年

9 周洪宇;政治开明有助于学术的繁荣[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记者 张秀平 郭晓虹;学术沃土 思想摇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徐俊祥;建安学术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6 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周少元;《钦定大清刑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张桂丽;李慈铭年谱[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梅;我国大学学术管理组织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饶亚娟;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匡尹俊;高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波;高校研究生学术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彦苹;外事与学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王兴波;学术与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林波;我国大学学术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梦虺;大学教师参与学术管理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周文娟;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林日波;真德秀年谱[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6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96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3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