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1912-1937)

发布时间:2020-05-09 14:35
【摘要】: 政府与大学关系既是一个古典领域的问题,又是当今高教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912-1937年间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之间的真实历史关系,鲜有人进行过系统探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收集、阅读、整理、理解和考证相关资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从史出的原则,以教育部对大学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为线索,尽可能翔实地展示1912年到1937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部校关系的历史真实,系统地分析部校关系,并给予公允的评价与臧否;总结民国时期部校关系的有益的历史经验与可资借鉴之处,为当今的高等教育提供历史的参考;为大学与政府的复杂关系寻找一个历史的例证,以丰富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理论。 本文的研究显示,教育部主要通过设立组织机构、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训令视导、下达咨文、任命校长、学科课程设置管理、师资管理等方式对大学进行管理。 部校之间的关系有尊重与合作、不作为与敷衍了事、抵制与冲突等各种复杂形态。部校之间尤其是教育部与国立大学之间关系的主导倾向是尊重与合作:政府对大学独立保持相当的尊重;各大学诚意配合教育部颁发的大部分政策法令;大学借助教育部“权威”的象征更好地进行管理,或是利用象征性权威来维护自身权益;教育部有时有意维护学校权威、保障学校利益。 1912-1937年间,各大学对于教育部的各项政策、法令也未必全是令出必行,有时是能拖则拖。教育部对于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各大学的实际运作有时也情不得已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学开放女禁之前,教育部对大学招收女生并未严加阻拦,这是有意不作为;民国时期各校校长向由教育部委任,但也有例外现象,发生过由省长委派校长并长校四年的事;国立大学的名实不符现象也时有存在,有些大学名为国立,政府及教育部却不能提供其教育经费,而有些大学名义上不是国立,事实上在使用国款;教育部对于有关政策的实际执行并不坚持;大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施不力。另一方面,各大学对于教育部的有些政策并非不想配合,而实在是有心无力。比如限制教员兼任和各校添置设备问题;再如,大学进行军事教育问题,教育部对服装、授课时间、设备等均提出要求,各大学未必能执行;再比如,教育部对于教师薪酬有专门规程,各大学也未能切实遵办。此外,教育部与私立大学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管理松懈到逐步加强的过程。 民国时期大学对政府、对教育部从来都不是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的,有尊重与合作,有表面服从实则不作为。此外由于权力制衡以及经济利益的问题,二者之间时有抵制反抗与冲突,尤其是北京民国政府时期表现尤甚。主要表现有:抵制教育部对大学办学体制干涉的不当举措;部校之间在校长任命问题上的纷争;大学师生与教育部在学生运动问题上的较量。民国时期学潮不断,学潮爆发有其各种深层次的原因,反映到教育部与各大学之间的关系的表层来看,表现之一在于教育部对学生运动的阻止;大学师生对于不当教育总长的抵制。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北大等校师生因不满政府任命的教育总长人选,多次发生反教育总长事件;大学对于教育经费的争取。教育经费问题是困扰民国时期尤其是北洋政府时期各大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贯穿二十年代的索薪运动和由此引发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就是部校之间的典型纷争。 部校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既受到政府权威的影响,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中的“道高于势”与西方学术自由思想的结合后所产生的影响,更受到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笔者认为,1912-1937年,教育部对于大学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方面,逐步走向健全,分工趋向合理;对于大学教育发展之政策与规划,能克尽所能。但是对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也即教育的基本方向,缺乏坚定的认识,摇摆不定,始终没有发生持续与积极的领导作用;在建立大学教育制度方面,教育部见识不差,行动却过于缓慢;对于教育投资,民国时期的教育部初步建立了教育投资管理制度,但由于经费的匮乏,分配极不平衡,对大学的投资重点在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由各省负担,私立大学一般自筹经费。 1912-1937年间,教育部与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的关系,从疏于管理、只规定大的原则走向逐步加强控制与管理。 最后,通过考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部校关系,从中得出几点启示: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握好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坚定认识,千万不能摇摆不定。法令法规的推行、政策的执行必须注重稳定性和持续性。大学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推动,更需要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支持、指导、协调与监督。教育经费是影响教育部与大学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的有效努力应与地方、私人的努力相结合。地方和私人的努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补充国家有效努力的不足,与国家的努力相得益彰。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们尤其倡导“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学术中立”这样的大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他们追求思想自由与教育独立的精神,历经岁月的积淀,越发地绽放出璀灿的光芒。 此外,教育部从属与维护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不会因人因事而改变。当政局动荡、经济匮乏之时,当新旧、官民、中外等矛盾冲突激化,危及统治秩序之际,教育部毕竟只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必然会牺牲教育规律以顺从朝廷旨意。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教育部长袁贵仁:学前教育有望壮大管理力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年01期

2 周满生;;建立亚欧会议教育区——第三届亚欧教育部长会议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7期

3 王建中;校长选聘面面观[J];中小学管理;1998年10期

4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J];大学(学术版);2011年07期

5 罗锴;粟蕾;;假如失去高考,世界将会怎样[J];中学生百科;2011年18期

6 李继福;;教师的微笑[J];现代教育;2011年Z2期

7 徐丽;;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里程碑——《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8 赵映林;;蒋梦麟:凭“三子”做事的北大校长[J];文史博览;2011年01期

9 孙庭标;;对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执行力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1年20期

10 文和平;一次探讨全球性高等教育问题的大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钟秉林访谈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友唐;;民国时期教育部长简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张怀玉;;教书育人“德”为先——有感于教育部长周济,,谈“立德树人”[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谢广萍;;优质教育与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如何实现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4 薛正伟;;教师要呵护学生、学生要学会学习——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一点感想[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专家简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0: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C];2009年

6 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优秀技能人才[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傅世放;石美珊;徐流;;实施新理念新模式 构建职业教育新型师资队伍——中澳(重庆)职教项目建设职业教育新型师资队伍的举措与成效[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蔡舒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9 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10 项光勤;;瞿秋白的教育现代化思想[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石川;教育部长易人为何广受关注[N];广州日报;2009年

2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教育部长更替为何如此惹人关注[N];华夏时报;2009年

3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英剑;教改希望不能系于部长一身[N];中国经营报;2009年

4 CBN记者 赵杰;袁贵仁履新教育部长 高校改革方向受关注[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邻 宋黔云;省政府宴请东盟10国教育部长一行[N];贵州日报;2010年

6 ;东盟国家教育部长期望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吴满宇;教育部长周济纵论教育热点[N];经济参考报;2004年

8 实习生 王侃 记者 高晓军;新部长上任 老问题何解?[N];雅安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邻 宋黔云;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通过《贵阳声明》[N];贵州日报;2010年

10 赵秀红;周济章新胜会见十五国教育部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崔恒秀;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08年

2 李鹏;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阳;埃及近代以来教育发展与埃及现代化[D];西北大学;2002年

4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杜海燕;澳大利亚大学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朱永东;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认可与许可系统的演化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佩佩;试论1912-1937年女子实业[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晶;法国高等教育“358”学制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孔颂华;当代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高静;“博洛尼亚进程”新进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仇妍;“博洛尼亚进程”及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春艳;冷战后“成就困境”中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李政;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机构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程倩;加拿大高等教育中介组织职能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9 李安源;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术展[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10 郑素燕;继承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6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56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