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人格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20:22
【摘要】: 目的:(1)调查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的特点;(2)探讨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人格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湖南省某综合性普通高校不同专业的528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人群,使用LCVIT,16PF及研究者本人设计的职业取向填写题以团体施测和个体施测相结合的方式取样,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统计,X~2检验,一维方差分析及逻辑回归分析等。 结果:(1)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的人口学差异:①职业取向总体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且研究型、社会型、常规型职业取向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p<0.01),现实型、企业型职业取向的性别差异显著(p<0.05),而艺术型职业取向无显著差异(p>0.05)。②职业取向总体的专业差异极其显著(p<0.01),各职业取向类型的专业差异也都极其显著(p<0.01);③职业取向总体的城乡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型职业取向的城乡差异显著(p<0.05);④职业取向总体的家庭月收入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各职业取向类型的家庭月收入差异也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⑤职业取向总体的父亲职业差异显著(p<0.05),母亲职业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艺术型职业取向的父亲职业差异显著(p<0.05),研究型职业取向的母亲职业差异显著(p<0.05)。⑥职业取向总体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艺术型职业取向的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显著(p<0.05),研究型职业取向的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显著(p<0.05)。(2)职业取向的职业兴趣分量表均值差异:除社会型职业兴趣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职业兴趣分量表均值均具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3)职业取向的16PF分量表均值差异:除乐群性、敏感性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恃强性、紧张性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16PF分量表均值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4)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符合情况:总体符合情况具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以完全不符合的居多,其次为基本符合的,最低为完全符合的。其中现实型、艺术型的符合情况差异显著(p<0.05),研究型的符合情况差异极其显著(p<0.01)。(5)不同专业的职业兴趣分量表均值差异: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分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分量表均值均具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6)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的影响因素:①现实型职业取向的影响因素为母亲无职业、物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社会型职业兴趣;②研究型职业取向的影响因素为母亲受教育程度、物理专业、计算机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乐群性、敏感性、紧张性;③艺术型职业取向的影响因素有性别、美术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艺术型职业兴趣、社会型职业兴趣、企业型职业兴趣;④社会型职业取向的影响因素有物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法律专业、艺术型职业兴趣、社会型职业兴趣、企业型职业兴趣;⑤企业型职业取向的影响因素有:父亲工人、美术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社会型职业兴趣、企业型职业兴趣、独立性;⑥常规型职业取向的影响因素有:性别、父亲商人、美术专业、艺术型职业兴趣、兴奋性。 结论:1.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总体表现出一定的性别、专业、父亲职业差异,而无明显的城乡、家庭月收入、母亲职业及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差异。2.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及相关影响因素存在有显著差异性:如物理专业主要以现实型、研究型和企业型职业取向居多,计算机专业主要以现实型、研究型和社会型职业取向居多,美术专业主要以艺术型和社会型职业取向居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以企业型职业取向居多,而教育技术学、法律专业均主要以社会型和企业型职业取向居多。另外,现实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取向表现出一定的性别、专业差异;研究型职业取向表现出一定的性别、专业、城乡、母亲职业、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艺术型职业取向表现出一定的专业、父亲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3.不同职业取向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兴趣有一定的差异。4.不同职业取向大学毕业生的16PF有一定的差异。5.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符合情况差异显著,且不太理想。6、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受职业兴趣、人格因素和性别、专业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7.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镇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4年11期

2 陈钢;;酒尽“三春晖” 难见“寸草心” 农村大学毕业生回报父母调查[J];基础教育;2007年07期

3 韩威;蒋争;;海归与本土毕业生谁更受青睐——清华大学开展“中国雇主对中外高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J];中国人才;2011年15期

4 卢婷;;毕业生的漫漫“钱”途[J];大江周刊(焦点);2011年08期

5 高胜民;;大学毕业生职业心态的树立与培养问题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6 ;广西245名“三支一扶”优秀大学毕业生奔赴基层服务[J];人事天地;2010年21期

7 熊少辉;;干好你的第一份工作[J];干部人事月刊;2000年04期

8 童羽洁;;就业篇:3000元的毕业薪梦[J];涉世之初;2006年01期

9 张号全;;人生是否有捷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1期

10 樊江涛;;女大学毕业生当起“另类”催乳师[J];生活教育;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桂平;张利锦;;西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原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常雪亮;侯志瑾;;大学毕业生学校到工作转换过程中的心理资源与行为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4 李薇辉;;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5 高小爱;;对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露;赵发旗;;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叶忠;;当前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的原因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左鹏;;漂在北京:隐性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调查[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10 李亚红;田晓红;孟立军;王磊;李涛;;民族院校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谈燕;毕业不就业 未来还是梦[N];解放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王瑜琨 孙军;大学毕业生怎样成为企业“宠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记者 孙军;4名大学毕业生办起“跑腿公司”[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马跃华 通讯员 林嵩辉;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怕当“蓝领”[N];光明日报;2005年

5 小伦;大学毕业生,第一要务是学技[N];工人日报;2005年

6 记者 李冰峰 实习生 王晨伟;女大学毕业生难找“娘家”[N];金华日报;2005年

7 戴菁菁;大学毕业生要过好心理关[N];今日信息报;2005年

8 付忠;大学毕业生低薪会有啥后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9 金戈;大学毕业生为何不愿去基层?[N];农民日报;2005年

10 杨现庆;美国大学毕业生:起薪多了,,稳定少了[N];中国社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爽;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艳茹;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雅婕;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整合测验方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董磷茜;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向工作转换机理的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柴国俊;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燕玲;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区域主动吸纳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何亦名;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李朝军;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研究(1950-1965年)[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杨素华;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赵珍;中国青年初次就业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琴;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人格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陈玲珍;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期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建锋;基于AHP法的土建类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李佳;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张莹;云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实思考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6 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纪春梅;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小琼;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9 王悦;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葛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1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71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b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