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

发布时间:2020-05-26 17:05
【摘要】:本论文的目的旨在于分析与研究1900-1930年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章主要以这一历史时期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与揭示她们在不同的教育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她们所获得的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而探讨和理解在中国社会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以此透析教育、文化、社会与女性的生存境遇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 社会性别的理论以及观察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和理论基础。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民族国家建设中性别关系成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时期,无论是国家还是精英知识阶层都在进行着关于两性角色和价值原则的建构和重新阐释。女子高等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和发展的。同样,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在旧的价值和思想体系逐渐崩溃之时,她们也存在一个不断确立和建构自己身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在教育、文化和各种社会权利关系的影响下开始的。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切入,研究20世纪初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女大学生的生存状况,以期从另一个侧面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性与女子教育问题,从而对教育史有更丰富和多样的理解。 叙事是本文在写作中尝试运用的方法。学校教育是一个集中、高效并且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他人的一个场所,但是,穿越时空去描述已经过去的教育过程,去触摸在这一场所中曾经出现的种种情绪、心理活动,去揭示教育在人们心灵和人生轨迹中的影响,常常是传统的逻辑分析与宏大叙述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理论分析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当然主要是教育经历的叙述试图更深入地进入历史现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已经被过滤掉或被遗忘的历史真实。 本文的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言部分,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要提出、回答的基本问题与文章的框架和研究思路,并对研究的方法、视角以及研究的时间范围的界定进行说明。 第一章,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主要探讨自19世纪末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中国社会寻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女性如何被纳入了人们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话语结构,女性、女子教育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正是在此 背景下女子高等教育得以发展。但是,对女大学生的地域、家庭与个性、教育 生活经历的研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士绅阶层的女子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女子教育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文化、性别与教会女子大学的女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会女 子大学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教育环境,一个疏离与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与传统习 俗的学校。本章主要从教师的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的分析开始,探讨教会女子 大学独特的学校教育与文化氛围,从中我们将会看到,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教 师矛盾的性别角色如何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内容上,也如何影响到学生的行为 选择。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论述,女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独立的坚持 如何使她们开始追求新的不同与传统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变迁中的女高师。本章主要从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的政 治文化氛围入手,描述和揭示了女高师充满了反抗与风潮的历史及其背后的原 因,并进而透视国家的态度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制约着女子教育的发展,在激 烈变化的环境中,女大学生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此外,对于五四精英知识 分子心态的分析也揭示了女学生在追求个性与独立生活过程中所可能遭遇到的 挫折。 第四章,开女禁:进入男性世界。与单一性别的大学相比,20年代以后在 逐渐男女同校的大学里女学生的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观。本章首先从文化对比的 视角探讨开女禁的情况,并进而揭示为什么在中国,男性对女性进入大学的态 度和西方相比会迥然不同。此外,随着女禁的开放,社会对女大学生的抨击也 越来越激烈,贤妻良母的教育方针不断冲击着女子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女学 生所学专业的变化中我们也看到,她们对独立与平等的追求已经日趋强烈,尽 管还十分有限,但她们正在不断进入传统上属于男性的知识与职业领域。 最后是结语,指出民族主义既促进又阻滞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进一 步说明教育、文化、社会与女大学生的生存境遇之间的复杂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49.29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娜;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1940-1950)[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晓芬;近代湖南自办女子学校教育与妇女解放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怡;“五四”场域中女作家的成长与创作[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2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82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