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林东大学学生参与班干部选举心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22:27
【摘要】:良好班风对学生社会化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有利条件,而良好班风的形成直接取决于一个坚定有力的班级领导班子。班级领导班子的组建需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本研究选取班干部选举这一活动场景,从选举过程中行为主体角度出发,选取重庆市林东大学为个案,抽取736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辅之以个案访谈资料和现场考察结果,研究大学生在班干部选举活动中的参选心态。根据活动的整个过程,分为参选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就对参选的认知、情感和参选中的行为,描述和比较大学生参与班选的心态状况和差异。得出:大学生的参选心态存在年级差异;对参选过程的公正性感受,对班干部的性别角色认知,对学生对班干部的监督权利认知存在性别差异;同时,对辅导员是否应该参与班选,对学生对班干部的监督权利认知存在城乡差异;在参选的整个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参与冷漠。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所要研究问题的背景,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本研究的基本概念及其操作化做出说明,同时阐释了本研究的思路、意义、研究假设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描述和分析了学生参与班选前心态。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对参与班选前相关内容的认知和对参选前的情绪感受状况。前者包括对班干部产生方式、对班干部作用和对参与投票作用的认知;后者包括对参选准备的热情和对候选人的关注程度。第三部分描述和分析了学生参与班选中的心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对参与班选中相关情况的认知,包括对投票作用的认知、对辅导员参与班选的认知。②对参选中的情绪感受状况,包括对选举过程的感受、对贿选的感受。③参与班选中的行为,包括参与行为的深浅程度和票数处理方式研究。第四部分描述和分析了学生参与班选后心态。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对参与班选后相关内容的认知和对参选后的情绪感受状况,前者包括对学生权利的认知和担任班干部性别角色的认知;后者包括对选举结果的满意度和对新任班干部的信服度。第五部分进一步对学生参选的整体认知、感受和行为进行年级差异比较和分析。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讨论。通过对本文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得出了基本结论,印证了前文中提出的假设,并从理论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措施。第七部分是研究不足与展望。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计划。
【图文】:
)学生参选中的感受状况研究选举过程的感受过程的感受主要是考察对“选举过程是否是公正的”感受状况认为“较公正”、“一般”和“较不公正”的所占人数相差不,28%,31%。但大一与大四年级对“公正性”的感受程度差异.,
绪体验也在发生改变。同时,对该题项进行性别差异比较,发现女生的公正性感受要高于男生。说明一定程度上男生的“公正性”辨别标准要高于女生。如图22.对贿选的感受大学班干部的选举过程,是一个公正、公开的竞选过程,是人人参与表达和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每个人对于班选也存在维护公正、公平的监督责任。公正和公平的班选也是使每个学生感受民主氛围,接受民主教育的有效活动,,但如果偏离公正和公平原则,出现贿选、拉选票的现象,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形成一种隐形的“买官”风气,这种不正之风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查显示这个问题值得关注,问卷中设置了两个问题,I:同学们会配合向他们拉选票的行为吗;n:自己会乐意为朋友拉选票吗。此处的“拉选票”界定为非按规则,通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5.5
本文编号:2693853
【图文】:
)学生参选中的感受状况研究选举过程的感受过程的感受主要是考察对“选举过程是否是公正的”感受状况认为“较公正”、“一般”和“较不公正”的所占人数相差不,28%,31%。但大一与大四年级对“公正性”的感受程度差异.,
绪体验也在发生改变。同时,对该题项进行性别差异比较,发现女生的公正性感受要高于男生。说明一定程度上男生的“公正性”辨别标准要高于女生。如图22.对贿选的感受大学班干部的选举过程,是一个公正、公开的竞选过程,是人人参与表达和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每个人对于班选也存在维护公正、公平的监督责任。公正和公平的班选也是使每个学生感受民主氛围,接受民主教育的有效活动,,但如果偏离公正和公平原则,出现贿选、拉选票的现象,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形成一种隐形的“买官”风气,这种不正之风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查显示这个问题值得关注,问卷中设置了两个问题,I:同学们会配合向他们拉选票的行为吗;n:自己会乐意为朋友拉选票吗。此处的“拉选票”界定为非按规则,通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伟;班级管理中如何实现平等公正[J];安徽教育;2003年17期
2 刘振天;西方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参与[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3 李宁;西方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江志斌;高校学生干部群体行为特征分析及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郭法奇;“学生参与”:一个历史与现实的话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6 蒋威宜;美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述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05期
7 张宗海;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高教探索;2002年03期
8 胡国胜,封栩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探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胡琦;大学生社会化过程问题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胡婷,秦俊,王琳;近20年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演变与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恬;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苏振鹏;农村选举投票行为的驱动力因素及其结果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93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9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