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日常行为的道德归因
发布时间:2020-06-11 11:23
【摘要】: 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精深知识技能和健康体魄等相结合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而学习则是社会赋予每个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既有能力也有责任遵循学校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正常的学习。违背自己的职责和正常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涉及道德问题。大学生中的某些行为问题虽是少数人或个别人所为,可是由于认识不清、关心不够或不敢管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仅妨碍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还影响同学的思想观点。因而,有必要加以研究。 本课题这一阶段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识别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比较常见的行为及其应遵循的准则的特点,,包含对这些行为的认识、情感和对待方式,借以进行道德判断。 由于在道德归因上我们与韦纳近年来的研究有一致之处,而其方法也比较合乎本阶段研究的需要,所以采用归因理论的问卷研究方法。问卷变量采用可控程度×有意程度×情感×责任×对待方式(即2×2×2×2×2)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因变量。设计的三组6种情境是从不同大学教师和同学提供的、当前大学生中较常出现的情况中挑选出来的。每一组包含两种背景条件相似、但控制程度和有意程度相反或不同的情境。 经过数据分析检验,大学生对日常行为责任归因的模式与韦纳的归因理论较为一致。可控程度和有意程度均高的负面行为引起大学生的气愤,认为当事人对事件有负责任,应受一定的谴责。在相反或不同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当事人表示同情,不气愤,因而也不谴责。在理论上,我们验证了归因理论在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判断上的适用性,并对其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补充与发展。例如,研究从数据上证明了可控性和有意性是两个不同的变量,其作用是有差别的。 同时,本文针对大学生当前存在的认识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从社会及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707834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然;杨静菲;;关于河北省大学生道德观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萌萌;青少年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关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申爱华;大学生对法律事件的归因和责任判断[D];厦门大学;2006年
3 马俊华;小学生对错误行为的归因倾向与责任归因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露;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5 袁高依莉;道德判断的“自己—他人”差异[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07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0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