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松茹;;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朱崇实;;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3 王平祥;;构建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05期
4 李元元;;开放环境下的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5期
5 赵韩强;赵树凯;;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4期
6 邹吉忠;;论复杂性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7 孙阳春;梅海玲;;试论SRTP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9期
8 陈世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发展介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06期
9 王平祥;李忠云;;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02期
10 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韩强;赵树凯;;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刘福江;吴信才;郑贵洲;郭际元;;“研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型大学GIS专业人才教育中的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5 伊廷华;李宏男;姜峰;;浅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玉明;邵秀英;;21世纪地方高师院校地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孙文平;;工学结合 产教合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边喜龙;谷峡;黄跃华;;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9 张泮洲;;论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兼论如何创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10 王华;;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的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自动化系 张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事业发展[N];新清华;2009年
2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赵如江;研究型大学知识经济的发动机[N];科技日报;2000年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朱清时;在研究型大学创建一流学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4 赵秀红 翟帆;评估研究型大学还要看产学研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柴葳;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记者 宋晓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研究型大学应承担起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9年
7 徐维彬;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记者 李严;昆明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N];昆明日报;2009年
9 杨敏;北师大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N];福建日报;2001年
10 记者 刘纯友;我省4亿元资金支持科大[N];安徽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朱军文;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秀兰;构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KAQ人才培养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青政;软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系统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庚;XA动漫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董娟;从反向学习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慧;“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艳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刘春堂;XX移动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9 田学超;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8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0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