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闲暇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17:23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闲暇生活中,是随着人们生活中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而提出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进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它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社会化和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必须把学生的闲暇生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通过培养学生科学的闲暇生活态度、观念,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将文献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考察闲暇生活对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身心健康,道德发展等作用的角度,探究闲暇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特点和状况入手,探析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规定的内容、遵循的原则及其有效途径。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是对“闲暇”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论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的特点和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中开展闲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认为,闲暇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闲暇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实践舞台。在闲暇时间里学生广泛、直接地接触了解社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从社会文化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道德情感,形成科学健康的价值观,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但目前学生对闲暇时间的价值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无事闲聊或不健康的消遣方式度过闲暇时间。这些消极的闲暇生活状况从反面说明了将闲暇生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必要性。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有助于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网络;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乐趣,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关注、研究闲暇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就成了一个在理论、实践层面上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第二部分在参考别人的调查资料和加上自己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出大学生闲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闲暇时间较充裕,但时间结构不合理。第二,闲暇生活层次不高,多倾向于娱乐消遗。第三,闲暇活动以个体独立活动为主,集体互动活动严重缺乏。第四,闲暇生活比较盲目。第五,闲暇环境欠佳、闲暇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管理与有力指导。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第三部分就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提出了对策性构想。即在遵循开放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和谐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着重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几个方面探讨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是社会应该做什么?本文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认为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动员各方力量优化社会环境,构建学生闲暇生活的新格局。 其次是学校应该做什么?本文认为,学校应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将闲暇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学校必须整合来自于各方面的闲暇教育资源,积极开发自身的资源,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使闲暇生活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道德趋向完善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开展闲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唤起学生提高闲暇时间消费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时间作为人生的独特资源最能体现在闲暇时间之中。激发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有计划地安排闲暇,拓宽知识面,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接受崇高情感的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各种闲暇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校内得到满足,并以此提高现实的闲暇生活质量和影响未来的闲暇生活品质。 再次是家庭应该做什么?本文认为,家庭是孩子道德行为养成的环境,父母的闲暇生活态度、闲暇价值取向、闲暇活动方式对孩子的闲暇生活质量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一方面要重视闲暇观念和闲暇方式的指导,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创设健康、和谐、样和的家庭文化氛围,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还要加强自我修养。在社会转型时期,要摒弃颓废、庸俗的教育观,树立积极的、高尚的教育观,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方法教育子女,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以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 最后是学生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有大学生在闲暇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选择适合自己的闲暇方式,充分发挥自己在闲暇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高效率、高效益的利用闲暇时间,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的闲暇生活的质量的目的。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现状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内容
        (二) 创新点
一、闲暇与思想政治教育之界说
    (一) “闲暇”概念的界定
    (二) 闲暇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1、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必要性
二、高校学生闲暇生活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 不容乐观的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
        1、闲暇活动中的消极现象
        2、闲暇技能比较缺乏
        3、闲暇生活质量较差,理想和现实反差较大
        4、闲暇生活缺乏自觉的计划,具有随意性
        5、闲暇活动层次不高,多倾向于娱乐消遗
    (二) 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的剖析
        1、传统的清闲观念与提升闲暇生活质量之间的矛盾
        2、学生缺乏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不能深刻认识闲暇生活对于自身人格完善和发展的意义
        3、学校对闲暇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与引导不到位
        4、家庭境况与闲暇环境对大学生闲暇生活有一定影响
        5、社会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态度有一定影响
三、大学生闲暇生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想
    (一) 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1、“爱”的原则
        2、自主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
        5、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二) 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关注并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问题,是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2、关注并指导大学生学会学习与交往,是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
        3、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4、关注并指导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三) 闲暇生活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闲暇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
        2、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3、动员各方力量优化社会环境,构建学生闲暇生活的新格局
        4、家庭发挥监督配合的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大伟,任守军,高开军;关于大学生闲暇状况的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高顺文,雷洪;大学生闲暇生活中素质自我社会化的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09期

3 刘峥;;漫议闲暇[J];大家健康;1995年05期

4 卢青云;生活教育理论与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5 郑群明,贺小荣,陈耿;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4年01期

6 冯莉芳;;闲暇生活与教师成长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9期

7 叶南客;对当代男性闲暇生活变迁的观察与思考[J];学海;1994年01期

8 苏敏,雷洪;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心理调节能力的自我培养——对华中科技大学1041名大学生的调查[J];青年探索;2003年02期

9 冯莉芳;;漫谈闲暇生活与教师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16期

10 叶南客;富有与贫困共存——现代人的闲暇容量与活动特征[J];社会;199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陶丽;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成长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3 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淑华;大学生闲暇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小锋;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李威;大学生成长规划平台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莉;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引导[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清;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与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冉晓萍;城市初中生闲暇生活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刘芳;大学生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与闲暇生活态度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8 彭莉洁;城市幼儿闲暇生活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钟晓虹;成功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辉;中学教师闲暇生活的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5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35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