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17:28
社会公德是在公共领域,反映和调整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利益关系,体现公共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认识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理论上对社会公德重新分类,并按照道德认识的构成成分把社会公德划分为社会公德表象、概念、判断几个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连3所大学300名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并提出相关教育对策。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们的社会公德表象大多属于日常公共生活事件,直接运用经验性认识就可以做出社会公德判断。由于缺乏蕴含重大社会利益的社会公德素材,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准确的社会公德概念,因此,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内涵的认识过于偏狭,丢失了概念重要的核心要素,并且没有触及广泛的社会公德领域。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判断的深度和广度。虽然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判断水平处于3,4阶段,但是其判断的依据却不稳固,而且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判断水平没有呈现发展的趋势。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教育建议: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视野,有序安排社会公德教育内容;社会公德教育要把握公共精神的核心要素,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概念的形成;社会公德教育必须让学生直面现实中公与私的冲突,推动大学生社会公德判断水平的发展。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1.3.1 研究假设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工具
1.4 研究对象
1.5 信度及效度检验
1.5.1 信度检验
1.5.2 效度检验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研究
2.1.1 定义界定
2.1.2 领域划分研究
2.2 公德与私德的研究
2.2.1 国外学者关于公德与私德的研究
2.2.2 国内学者关于公德与私德的研究
2.3 道德认识概念、构成成分的研究
2.4 大学生道德认识的特点研究
2.4.1 青年期的道德认识特点
2.4.2 大学生道德认识的特点
2.5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研究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相关理论
3.1 社会公德概念的重新界定
3.1.1 社会公德的内涵
3.1.2 社会公德的外延
3.2 社会公德认识组成成分的概念及关系
3.3 社会公德认识的发展阶段理论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实证研究
4.1 社会公德概念研究
4.1.1 大学生对社会公德概念内涵的认识
4.1.2 大学生对社会公德外延的认识
4.2 社会公德表象研究
4.2.1 大学生社会公德表象的内容
4.2.2 大学生社会公德表象的来源
4.3 社会公德判断研究
第五章 原因分析
5.1 社会文化原因
5.2 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原因
5.2.1 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表象的教育因素分析
5.2.2 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概念的教育因素分析
5.2.3 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判断的教育因素分析
第六章 教育对策及建议
6.1 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视野,有序安排公德内容
6.2 抓住公共精神的核心要素,形成社会公德概念
6.3 构筑真实的道德冲突,推动社会公德判断水平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0386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1.3.1 研究假设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工具
1.4 研究对象
1.5 信度及效度检验
1.5.1 信度检验
1.5.2 效度检验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研究
2.1.1 定义界定
2.1.2 领域划分研究
2.2 公德与私德的研究
2.2.1 国外学者关于公德与私德的研究
2.2.2 国内学者关于公德与私德的研究
2.3 道德认识概念、构成成分的研究
2.4 大学生道德认识的特点研究
2.4.1 青年期的道德认识特点
2.4.2 大学生道德认识的特点
2.5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研究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相关理论
3.1 社会公德概念的重新界定
3.1.1 社会公德的内涵
3.1.2 社会公德的外延
3.2 社会公德认识组成成分的概念及关系
3.3 社会公德认识的发展阶段理论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实证研究
4.1 社会公德概念研究
4.1.1 大学生对社会公德概念内涵的认识
4.1.2 大学生对社会公德外延的认识
4.2 社会公德表象研究
4.2.1 大学生社会公德表象的内容
4.2.2 大学生社会公德表象的来源
4.3 社会公德判断研究
第五章 原因分析
5.1 社会文化原因
5.2 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原因
5.2.1 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表象的教育因素分析
5.2.2 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概念的教育因素分析
5.2.3 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判断的教育因素分析
第六章 教育对策及建议
6.1 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视野,有序安排公德内容
6.2 抓住公共精神的核心要素,形成社会公德概念
6.3 构筑真实的道德冲突,推动社会公德判断水平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柳;;论我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及培育途径[J];华章;2010年20期
2 李雪纯;陈毓媛;;论小学生公共空间意识教育[J];教育观察;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雅静;大学生网络诚信观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皓;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路径选择[D];郑州大学;2012年
3 戴恒艳;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0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6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