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当前我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16:20
   当我们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而推波助澜的时候,当我们为高校教育改革而殚精竭虑的时候,当我们为当今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掉进所谓“后现代”的陷阱而忧心忡忡的时候,众多有识之士的思维触媒愈益汇聚到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问题。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适应民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公民素质的高低,不但支配着其一生的实际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全社会公民素质的发展方向。可见,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对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高校公民素质教育为研究主旨,为求比较客观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并为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对策。沿着从理论到现实,从原因到对策的逻辑路线,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厘清公民、公民素质、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概念的含义以及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本文的“公民”是指:在民主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中充分体现人的基本属性,自由、自主、自决地参与公共事务,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具有与其身份和地位相适应的品性、态度和德行的个人。本文的“公民素质”是指:公民作为民主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与国家、社会和其它公民的关系中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独立做出判断与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知识、意识价值观和技能。本文着重考察了大学生如下的公民素质: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有爱国素质、政治参与素质、规则素质、权利素质;在公民与社会关系维度中有独立自主素质、社会参与素质、勤俭素质、自强素质;在公民与公民关系维度中有友善素质、诚信素质、合作素质、宽容素质。本文的“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国家通过高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公民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社会之间的异同,以便于更清楚地把握本文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的阐述与厘定为全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访谈以及参考相关调查成果等途径,比较客观、全面地掌握了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实状况。基于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个人与集体访谈信息以及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十二项公民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说明。我们发现,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精神文明的推进与发展,大学生的公民素质现状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洪流中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逐步得到了提高。其总体现状体现出如下特点:(1)大学生不同公民素质水平有高低之分,相同公民素质的不同方面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有些公民素质水平很高,如友善素质、规则素质;有些公民素质水平则比较低,如勤俭素质;还有些公民素质的不同方面也表现出高低不同,如权利素质、独立自主素质。(2)大学生的有些公民意识倾向与公民行为选择呈错位态势。比如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与独立自主行为之间、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参与行为之间就存在错位。(3)大学生的有些公民素质还处于不自觉、无意识状态,有待于提升到自觉、意识状态。比如规则素质、节约素质。 第三,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狭义)等环境因素在何种向度与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在研究分析基础上,本文得出一系列结论,比如,性别仅仅影响着大学生在爱国、独立自主、勤俭、社会参与、友善的某些方面的表现,而不影响他们在其它公民素质方面的表现。同时,这种影响并不表现为女性就比男性差,而是各自有其好坏不均的表现;年级(大一、大二、大三)仅仅影响着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政治维权、独立自主、节俭、友善、诚信的某些方面的表现,而不影响他们在其它公民素质方面的表现。同时,这种影响不表现为年级越高,大学生的上述公民素质水平就越高,而是视具体方面而定;专业(人文社科管理类、理工农医类)影响着大学生多方面的公民素质水平。总的说来,在爱国理性、独立自主意识、勤俭、社会参与意识、友善、诚实素质方面,文科生较理科生有更好的表现。而在政治参与行为、独立自主行为方面,理科生较文科生有更好的表现;政治面貌(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水平影响不大。学生党员仅在国家个人利益观、政治参与行为、节约资源、友善方面比学生共青团员、学生群众有更好的表现;学校类型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状况。总的说来,部属院校学生在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公民关系维度中的公民素质方面有非常好的表现,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的公民素质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现。省属本科院校学生在独立自主、节约、信用、宽容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现,而在爱国、权利、规则方面表现比较差。民办高校、高职高专学生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的公民素质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其独立自主、信用、宽容方面又表现得比较差;等等。 第四,提出了高校公民素质教育应当确立的教育理念,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有效的、可行的策略选择。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路径有很多条,而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最重要的路径之一。高校要提高公民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应该树立民主和实践的教育理念,遵循针对性原则、知识意识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他养与自养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实施中还应该加强如下几方面工作:(1)高度重视和认真实施公民素质教育,促进德育的现代转型;(2)加强民族精神培育,铸造大学生公民的“民族魂”;(3)加强法制教育,营造校园法制环境;(4)构建大学生有效参与机制,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5)搭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联系的立体通道。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
        (一) 西方学者对于公民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 港澳台学者对于公民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 中国大陆学者对于公民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公民素质教育”概念论析
        (一) 民主、公民
        (二) 公民素质、公民素质教育、高校公民素质教育
        (三) 公民素质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外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西方之镜:西方公民素质教育的合理资源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二) 近现代西方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三)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二、本土之路: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 近代中国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三、共性与个性:我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双重规定
第三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概览
    一、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
        (一) 爱国
        (二) 政治参与
        (三) 规则
        (四) 权利
    二、公民与社会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
        (一) 独立自主
        (二) 勤俭
        (三) 自强
        (四) 社会参与
    三、公民与公民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
        (一) 友善
        (二) 诚信
        (三) 合作
        (四) 宽容
    四、小结
第四章 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个体特征因素分析
        (一) 性别因素分析
        (二) 年级因素分析
        (三) 专业因素分析
        (四) 政治面貌因素分析
    二、影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学校环境因素分析
        (一) 几项学校工作的因素分析
        (二) 学校类型因素分析
    三、影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一) 家庭所在地因素分析
        (二) 家庭经济状况因素分析
        (三) 家庭结构因素分析
    四、影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一) 政治因素分析
        (二) 经济因素分析
        (三) 文化因素分析
第五章 当前我国高校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理性选择
    一、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 民主教育理念
        (二) 实践教育理念
    二、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二) 知识、意识、技能相结合的原则
        (三) 他养与自养相结合的原则
    三、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策略选择
        (一) 高度重视和认真实施公民素质教育,促进德育的现代转型
        (二) 加强民族精神培育,铸造大学生公民的“民族魂”
        (三) 加强法制教育,营造校园法制环境
        (四) 构建大学生有效参与机制,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
        (五) 搭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联系的立体通道
附录: 大学生公民素质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正桂;朱桂莲;;公民教育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可能性思考[J];高教论坛;2015年09期

2 梁碧斐;;论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及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高菁;;公民素质提升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9年07期

4 黄力;;发挥图书馆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作用思考[J];管理观察;2019年15期

5 刘玖玲;;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公民素质提升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26期

6 聂沉香;杨维;;试论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6年02期

7 寸晓红;刘建平;;多元公民素质培养——通识教育的新视角[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8 ;微评[J];工会博览(下旬版);2016年12期

9 石琦珍;;浅谈实施虚拟场景教学的必要性[J];吉林教育;2017年02期

10 吕红霞;;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质和社会风尚[J];祝你幸福(上旬刊);201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当前我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姜竹青;中国汉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丽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4 韩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5 贾民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公共精神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7 封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史姗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9 谭宇;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10 李术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婷婷;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2 陈思;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武卉昕;中俄公民素质教育的比较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4 姜东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黄喆;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曾文珍;小学生公民素质养成与教育现状研究[D];湖北大学;2015年

7 王丽;网络社会公民素质提升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8 张明慧;大学生公民素质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

9 温婧;公民素质教育的意义、内容与途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东甲;主体性德育与青少年公民素质的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0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60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1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