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转变

发布时间:2020-11-12 11:13
   信息革命,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正是在这一层面上,由网络信息传播所造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更,以及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说,它表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转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从网络浪潮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入手,分析了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认识方式的影响,指出大学生理解信息的多维化和主动化使得以师授性和他授性为特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从而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问题。 全文由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必要性;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可能性;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四个部分组成。 文章开篇对模式的定义做了阐释,认为模式是一种方法,一个系统,一种中介,因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角度对“模式”内涵的理解一是指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带有一定普适性的工作方式和实施途径。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偏重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方式,而网络环境下则提出了以网络为“中介”的“互动”方式,作为新形势下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或有共性标准的可操作方式;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科学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三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动态联系的中介。本文探讨模式转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变化,更好地解决由网络发展带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 论文第一章着重介绍了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们思想认识方式的改变,指出思想观念变革的根 2 本原因,模式转变的根源在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信息与通信技术的 日新月异以及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工作方式的变革,说明了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转变的必要性。 第二章指出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为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强调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 式转变具有了可能性。 第三章着重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优化分 析,分别就两种模式的主客体特征和功能性特征进行了比较,指出网 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性、自主性、个性化、开放性、 预警性等优势特征,同时也指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 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不仅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还指网 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明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模式转变的建构性。 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转变,最终目的是为了 指导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第四章以网络环境下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为题,指出构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模式,应该从主体、客体、中介三个方面去具体落实。具体来说就 是要提高教育主体适应网络环境工作要求的能力;培养教育客体(大 学生)利用现代网络的正确观念和素养;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的思想 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应用网络互动功能。在怎样开发和利用网上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功能这一点上强调在实践过程中一是要开发和利 用网上资源,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立足点;二是要重视和运 用网络交互功能,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实现点;三是发挥网 络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的结合方式,这是 从操作性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进行了探讨。 文章最后指出在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理论研究、处理好 两种模式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并从制度上建立健全对校园网阵地 的科学管理。 本文在题材的选择上,以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对 3 象,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全文紧紧围 绕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特点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 新的现实要求,对“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进行 了深入而有自己见解的研究,特别着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 挥网络中介作用的实践操作层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 的措施建议。 文章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 性的“中介”来看待,是本文的又一个创新点,在对网络环境下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优化分析的基础上创见性地提出了体现网 络化发展趋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框架以及近期可行的 实施途径、措施。当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仍在探 索阶段,任重道远,本文试着进行了一些论证,希望能为网络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模式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一 网络发展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二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认识方式的影响
    三 网络发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问题
        (一) 网络的平等性向传统模式提出挑战
        (二) 网络的互动性向传统模式提出挑战
        (三) 网络的开放性向传统模式提出挑战
        (四) 网络的共享性向传统模式提出挑战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可能性
    一 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一) 网络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二) 网络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三) 网络创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二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内容
        (一) 网络环境下思想多元化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二) 网络伦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三) 网络心理教育和咨询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分析
    一 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主客体特征比较
        (一) 教育主体
        (二) 教育客体
        (三) 主客体关系
    二 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功能性特征比较
        (一) 内容形式特征
        (二) 传授方式特征
        (三) 方式手段特征
    三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定位与特点
        (一)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定位
        (二)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势分析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原则取向
    二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
    三 积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措施
        (一) 提高教育主体适应网络环境工作要求的能力
        (二) 培养教育客体运用现代网络的正确观念和素养
        (三) 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应用网络交互功能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过程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 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二) 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三) 从制度上建立健全对校园网的科学管理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真真;;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J];考试周刊;2011年42期

2 李羡;魏国斌;;谈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正面效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4期

3 董京峰;;利用网络环境搭建家园互动的桥梁[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年08期

4 郭长虹;;营造人文网络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杨玉洪;;论高校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与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7期

6 雷忠仁;;如何使网络平台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落到实处[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3期

7 胡瑾;;中职酒店服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8 马晓晔;张冬平;范振英;王月贞;郝静;;基于网络的英语泛读教学模式构建[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邵鹏飞;;一种实用型的英语自主学习系统的设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丽红;;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安全性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友胜;基于网络环境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魏善碧;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预测控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彭静;网络环境中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孟凡生;基于网络环境的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赵英;基于异步网络环境的自适应时钟同步[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6 余俊生;网络虚拟财产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肖燕;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法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8 潘东高;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方法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刘景江;网络环境下制造企业组织创新的机理与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蒋建春;面向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对抗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萍;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转变[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魏丽娟;网络财务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3 张世红;网络环境中著作权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4 李云;当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梁新华;论图书馆特色化建设[D];湘潭大学;2003年

6 高美妮;基于网络的中学物理情境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温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构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熊盛才;基于网络环境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董建业;网络环境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及政治课的应对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登明;网络环境中合理使用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80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80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4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