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07:53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护的,道德比较直接地反映着人们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并通过一定的规范比较具体地协调这些关系。道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它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在对待道德问题上的应用,是指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做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人们处理社会、家庭、职业与自身深层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整体道德价值观近十年来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的整体水平普遍提高,但大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他们能正确处理道德继承和道德发展的关系,他们既重视现实道德的建设,对传统美德也有较高的认同感;当代大学生在追求道德关系平等的同时,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道德评价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更趋务实,表现为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德育工作者要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从总体上讲,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整体水平的提高昭示着中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是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反映。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十分清晰地看到:物质利益观念的变化引起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的失衡;家庭教育的误导和社会丑恶现象的负面影响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西方文化的冲击是造成大学生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重要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就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全面部署,是指导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切实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导论
(一)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意义
1.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2.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
3.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任务
4.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 对道德价值观的界定
1.道德的涵义及本质
2.道德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三)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研究的方法
1.实证研究
2.理论分析
二、道德价值观的历史审视
(一) 我国古代道德价值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核心内容
(二) 西方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及道德价值观教育理论概述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1.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的本质
2.毛泽东道德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核心
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的贡献
三、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的基本评价
(一) 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1.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
2.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全面发展
3.能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但自身道德行为水平偏低
(二) 能正确处理道德继承和道德发展的关系
1.对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认同
2.当代大学生否定传统道德中以社会性泯灭个性的道德规范
3.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转变为辩证的、冷静的思考
(三) 追求道德关系平等,在道德评价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
1.崇尚道德个体的主体性,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重视
2.道德评价的二致现象
(四) 道德选择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1.价值取向务实化
2.政治思想趋于实际
3.生活择业观偏于实惠
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探讨
(一)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是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反映
1.道德价值观是人们经济关系的反映
2.多元化的经济利益主体造就了道德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格局
3.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整体水平的提高昭示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二) 利益观念的变化引起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的失衡
1.物质利益原则已被大学生们广泛接受
2.物质利益原则无限扩大,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的失衡
(三) 家庭教育的误导和社会丑恶现象的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脱离实际的舆论导向使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3.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直接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四) 西方文化的冲击是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改革开放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
2.西方文化的渗透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失范”
五、科学构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
3.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二) 科学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学生道德价值体系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2.建立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监测机制
3.注重对传统道德和外来道德观念的扬弃
(三) 坚持与时俱进,变革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大力弘扬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优良的德育环境
2.创新高校德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
3.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4.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 加强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1.政工队伍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的主力军
2.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8492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导论
(一)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意义
1.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2.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
3.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任务
4.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 对道德价值观的界定
1.道德的涵义及本质
2.道德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三)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研究的方法
1.实证研究
2.理论分析
二、道德价值观的历史审视
(一) 我国古代道德价值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核心内容
(二) 西方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及道德价值观教育理论概述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1.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的本质
2.毛泽东道德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核心
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的贡献
三、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的基本评价
(一) 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1.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
2.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全面发展
3.能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但自身道德行为水平偏低
(二) 能正确处理道德继承和道德发展的关系
1.对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认同
2.当代大学生否定传统道德中以社会性泯灭个性的道德规范
3.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转变为辩证的、冷静的思考
(三) 追求道德关系平等,在道德评价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
1.崇尚道德个体的主体性,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重视
2.道德评价的二致现象
(四) 道德选择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1.价值取向务实化
2.政治思想趋于实际
3.生活择业观偏于实惠
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探讨
(一)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是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反映
1.道德价值观是人们经济关系的反映
2.多元化的经济利益主体造就了道德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格局
3.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整体水平的提高昭示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二) 利益观念的变化引起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的失衡
1.物质利益原则已被大学生们广泛接受
2.物质利益原则无限扩大,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的失衡
(三) 家庭教育的误导和社会丑恶现象的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脱离实际的舆论导向使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3.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直接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四) 西方文化的冲击是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改革开放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
2.西方文化的渗透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失范”
五、科学构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
3.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二) 科学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学生道德价值体系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2.建立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监测机制
3.注重对传统道德和外来道德观念的扬弃
(三) 坚持与时俱进,变革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大力弘扬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优良的德育环境
2.创新高校德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
3.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4.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 加强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1.政工队伍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的主力军
2.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淑清;孟令军;;医学生素质状况调研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9期
2 赵轶博;;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模式研究——以贵州财经学院为例[J];传承;2011年27期
3 吴蓁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难点及对策探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高昕;;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道德共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马永斌;郭思智;;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实证分析与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春雨;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庹衡;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8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88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