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冲突及其协调

发布时间:2021-02-28 20:20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就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在价值判断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应然性、主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依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将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分为三个维度,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社会维、大学维、个人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社会维、大学维、个人维就是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社会、大学、个人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期望与追求。在其现实性上,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维度是不能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往往存在畸轻畸重、矛盾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现代社会,这种矛盾冲突更加尖锐。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维对大学维的僭越以及社会维对个人维的凌驾两个方面。功利主义的诱惑,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大学角色意识的错位以及青年学生认知的偏差是导致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协调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实现三个维度之间的契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指出,协调的根本目标是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既要关注社会主体的需求,也要关注大学主体和个体主体的需求,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大学和个人的发展相得益彰。协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
        1.2.1 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
        1.2.2 对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
    1.3 研究视角
        1.3.1 价值目标视角的局限
        1.3.2 价值主体视角确立的依据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2.1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阐释
    2.2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2.3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维度
第3章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冲突
    3.1 正常冲突和非正常冲突
    3.2 冲突的表现
        3.2.1 社会维对大学维的僭越
        3.2.2 社会维对个人维的凌驾
    3.3 冲突产生的原因
        3.3.1 功利主义的诱惑
        3.3.2 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
        3.3.3 大学角色意识的错位
        3.3.4 青年学生认知的偏差
第4章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协调
    4.1 协调的根本目标
    4.2 协调的基本原则
        4.2.1 代价最小原则
        4.2.2 主体间性原则
        4.2.3 超越性原则
    4.3 协调的主要途径
        4.3.1 完善国家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4.3.2 内外兼修,培育大学精神
        4.3.3 培育青年学生的个性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 陈向明.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03)
[2]论科学民主决策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J]. 王春福.  求实. 2006(04)
[3]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 卢晓中.  高等教育研究. 2006(02)
[4]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矛盾冲突及现实抉择[J]. 胡弼成,陈桂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05)
[5]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 何金伟.  现代教育科学. 2005(09)
[6]大学主体性的失落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J]. 赵敏,章文杰.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关于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J]. 尹春明,范明海,赵宗宝.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8]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矛盾及其变革[J]. 孙朝.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01)
[9]再论教育价值取向[J]. 李伟艳.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4(05)
[10]安全感概念界定、形成过程和改善途径[J]. 罗文进,王小锋.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4(05)

博士论文
[1]大学精神探论[D]. 刘亚敏.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 朱永坤.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56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056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5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