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在实施公益行为中体现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是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弘扬道德风尚和维系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生命源泉。公益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大学生认识社会、成长成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工作开辟了新空间。因此,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提出公益精神培育的实现途径,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人才培育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将文献与实证、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和“实践观”、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工作方法,邓小平理论的“价值观”与“以人为本”思想等为理论基础,研究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首先,研究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辩证关系、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基于调查问卷分析了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运行机制、培育路径、内容设置、“公益榜样”与“领头羊”等方面对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最后,从保障机制、培育路径、培育内容与形式、榜样选树和“领头羊”领导力的培训等五个方面分析并提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对策。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志愿服务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新载体;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优化高校的外部社会形象,促进大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公益精神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导论10-23
- 一、课题缘由10
- 二、研究意义10-12
- (一) 理论意义11
- (二) 现实意义11-12
- 三、研究现状12-16
- (一) 志愿服务与公益精神研究现状分析12-15
- (二)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现状15
- (三) 目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15-16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思路与方法16-23
-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16-21
- (二)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21-23
- 第一章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23-31
- 一、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辩证关系23-26
- (一)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概念诠释23-24
- (二)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提供新载体24-25
- (三) 大学生公益精神为志愿服务提供动力支持25-26
- 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26-31
- (一)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26-28
- (二) 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28-29
- (三) 促进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29-31
- 第二章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现状分析31-47
- 一、调查问卷的统计方法、基本情况说明31-34
- (一) 调查问卷的结构设计31
- (二)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说明31-34
- 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已取得一定的成就34-41
- (一) 大学生高度认同思政教育方式与志愿服务培育方式并重34-36
- (二) 大学生能正确看待公益并积极参与高校志愿服务行动36-38
- (三) 大学生认可公益精神重要性并支持公益精神的培育38-39
- (四) 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社团重视并践行校园公益文化宣传39-41
-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41-47
- (一) 存在法律、资金和人才困境41-43
- (二) 培育模式的专业化和公信力不够43-44
- (三) 培育内容僵硬化和缺乏时代感44-46
- (四) 公益精神难以内化和渗透46-47
- 第三章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公益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47-60
- 一、培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47-50
- (一) 培育观念相对滞后47-48
- (二) 组织管理机械化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48-49
- (三) 缺乏权益保障和激励表彰机制49-50
- 二、培育路径单一、创新性不足50-53
- (一) 主导路径的行政化程度过高50-51
- (二) 实践基地的合理利用率不高51-52
- (三) 教育主客体的角色认知不清52-53
- 三、培育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53-56
- (一) 未充分考虑大学生成长、身心、人际等差异性53-54
- (二) 与独立、平等的大学生人格特质相关性不足54-55
- (三) 缺乏与时俱进等时代所要求的新内容体系55-56
- 四、“公益榜样”力量弱化与“领头羊”引导经验不足56-60
- (一) 高校“公益榜样”的树立与宣传存突击性与形式化56-57
- (二) 部分“领头羊”公益热情不高57-58
- (三) “领头羊”缺乏组织经验和敬业精神58-60
- 第四章 加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对策60-82
- 一、建立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育保障机制60-65
- (一) 加强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扶持60-62
- (二) 建立政府、高校、公益团体之间的协同联作机制62-63
- (三) 尊重大学生合理的志愿服务动机与行为自主性63-64
- (四) 建立评价和激励表彰机制64-65
- 二、积极拓展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65-71
- (一) 重视个性化和多样化培育方式65-66
- (二) 注重理论教育与公益实践培育相结合66-68
- (三) 善于利用校园微博、微信和QQ群等互联网工具68-69
- (四) 利用“校园微公益”激发大学生的公益积极性69-71
- 三、优化培育内容与形式,把握培育关键环节71-76
- (一) 高举公益旗帜,营造公益环境氛围71-72
- (二) 重视公益内涵与公益核心价值教育72-74
- (三) 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并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技能74-75
- (四) 发挥意识形态动员力,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年力量75-76
- 四、坚持“公益榜样”选树原则与“领头羊”敬业精神培育76-82
- (一) 把握“公益榜样”选树标准以落实榜样教育实效76-78
- (二) 加强对“领头羊”公益价值观与“领导力”的培育78-79
- (三) 重视培育“领头羊”的敬业精神79-82
- 结束语82-83
- 参考文献83-89
- 致谢89-91
- 附录91-9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绿琦;志愿服务与当代青年成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3 袁文全;王文娟;;志愿者权益保障中政府介入的法律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商文成;潘建平;;公民教育与当代志愿公益精神的培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4期
5 张春生,蔡澍;广东青年志愿服务立法的起源、探索与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卓高生;;现代社会公益精神的价值及本质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7 张吉雄;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07期
8 王颖之;;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谢四平;罗成翼;;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路径的选择——以南华大学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先锋队工作实践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10期
10 张博;;弘扬延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浅谈“中国梦”和“延安精神”[J];传承;201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D];中南大学;2010年
2 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刘成刚;苏俄心理学主体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0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