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隐性知识管理:聚焦于教师的隐性知识转移 ——以江苏省三所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为考察个案
发布时间:2021-07-08 09:00
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知识管理领域的演进。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就变革创新而言,强化隐性知识的转移、转化和利用是知识管理领域一个勿容置疑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关注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鉴于高等学校是知识载体培养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源泉,而高校教师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新者,因此聚焦于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转移,对于强化高等学校知识管理以服务于三大目标任务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从论述知识管理和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着手,逐步廓清高等学校及其教师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之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教师在执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过程中其隐性知识转移转化的具体流程,同时,亦对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转化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作出了分析,从而建立起一个实证研究赖以进行的理论框架。实证部分通过江苏省三所高校个案调查数据考察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转化的实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个人、团队和组织角度探讨了如何对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转移和共享。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第一章 知识管理
一、管理理论发展
二、知识管理理论发展
(一) 知识管理概念描述
(二)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三、隐性知识管理应用领域
(一)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
(二) 公共事业领域隐性知识管理
第二章 高等学校隐性知识管理
一、高等学校隐性知识
(一) 高等学校隐性知识内涵和特征
(二) 高等学校隐性知识转移流程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隐性知识
(一)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和表现形式
(二)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活动模型
(三)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第三章 个案研究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认知度、意愿度与效果
(二)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对象与场合
(三)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路径
一、个体角度: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的有限理性选择
(一) 理性选择与有限理性选择
(二) 高校教师角色定位
(三) 隐性知识主体的有限理性选择
(四) 对高等学校教师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的激励路径
二、团队角度: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管理
三、组织角度:高等学校内生的知识增长
(一) 组织设计与知识增长的冲突
(二) 组织结构与知识增长的协调
(三) 构建互信和贡献的高校组织文化
(四) 高等学校内生知识增长的技术举措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二、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 王真. 现代情报. 2005(09)
[2]论数学隐性知识与非常规思维的关系[J]. 谭本远,李尚益. 湖南教育. 2005(17)
[3]基于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个体隐性知识评价指标分析[J]. 王前,李作学,金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07)
[4]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内涵、影响因素与策略[J]. 王政. 图书馆学研究. 2005(07)
[5]现代组织理论取向的中国大学组织创新设计策略[J]. 欧阳文. 现代大学教育. 2005(03)
[6]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方法与组织文化研究[J]. 宋建元,陈劲. 技术经济. 2005(04)
[7]主体隐性知识转移的博弈模型[J]. 王秀红,卓德保. 情报杂志. 2005(04)
[8]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J]. 李伟,卫民堂,王琳. 情报杂志. 2005(04)
[9]德国大学改革问题的组织理论解析[J]. 孙进.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02)
[10]一种关于"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结构[J]. 黄荣怀,郑兰琴. 开放教育研究. 2005(02)
本文编号:3271265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第一章 知识管理
一、管理理论发展
二、知识管理理论发展
(一) 知识管理概念描述
(二)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三、隐性知识管理应用领域
(一)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
(二) 公共事业领域隐性知识管理
第二章 高等学校隐性知识管理
一、高等学校隐性知识
(一) 高等学校隐性知识内涵和特征
(二) 高等学校隐性知识转移流程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隐性知识
(一)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和表现形式
(二)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活动模型
(三)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第三章 个案研究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认知度、意愿度与效果
(二) 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对象与场合
(三)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路径
一、个体角度: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的有限理性选择
(一) 理性选择与有限理性选择
(二) 高校教师角色定位
(三) 隐性知识主体的有限理性选择
(四) 对高等学校教师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的激励路径
二、团队角度: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管理
三、组织角度:高等学校内生的知识增长
(一) 组织设计与知识增长的冲突
(二) 组织结构与知识增长的协调
(三) 构建互信和贡献的高校组织文化
(四) 高等学校内生知识增长的技术举措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二、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 王真. 现代情报. 2005(09)
[2]论数学隐性知识与非常规思维的关系[J]. 谭本远,李尚益. 湖南教育. 2005(17)
[3]基于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个体隐性知识评价指标分析[J]. 王前,李作学,金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07)
[4]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内涵、影响因素与策略[J]. 王政. 图书馆学研究. 2005(07)
[5]现代组织理论取向的中国大学组织创新设计策略[J]. 欧阳文. 现代大学教育. 2005(03)
[6]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方法与组织文化研究[J]. 宋建元,陈劲. 技术经济. 2005(04)
[7]主体隐性知识转移的博弈模型[J]. 王秀红,卓德保. 情报杂志. 2005(04)
[8]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J]. 李伟,卫民堂,王琳. 情报杂志. 2005(04)
[9]德国大学改革问题的组织理论解析[J]. 孙进.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02)
[10]一种关于"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结构[J]. 黄荣怀,郑兰琴. 开放教育研究. 2005(02)
本文编号:3271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27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