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书院
发布时间:2022-05-02 20:34
本文探讨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书院问题,目的是为了展现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的教会书院的发展过程,分析教会书院在经历众多变革、面临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矛盾时,怎么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一开始就有,一直到结束。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教会书院又具有了西方学校本身的特质,这种特质遭遇到东方的气质时,是妥协退让还是融为一体,这也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本文分为五章,分章讨论:第一章绪论,主要讲述文章的选题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阐述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学校概况。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背景做了交代,对教会学校的产生作了探讨。并列举了早期的教会学校特点,并对教会学校名称和内容上过渡到教会书院作了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中西文化交汇下教会书院的变化。首先展示了教会书院的发展概况,在经历鸦片战争、传教士大会以及书院改制一系列大事件,教会书院呈现出自己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与中西文化冲突密不可分,在这种冲突中,还存在与冲突相反的一面,即文化融合。教会书院在冲突和融合中不断成长,冲突中有融合,融合的同时有冲突,然而融合是主要的,这表现在教会书院有意无意中不断适应着中国文化,这种适应,是多方面多...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基本构架
第2章 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学校概况
2.1 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时代背景
2.2 早期的教会学校特点
2.3 教会书院的建立
第3章 中西文化交汇下教会书院的变化
3.1 教会书院的发展概况及其阶段性特征
3.2 教会书院对中国文化的适应
3.2.1 课程设置
3.2.2 教学方法
3.2.3 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
3.2.4 入乡随俗
第4章 教会书院本身的特点
4.1 课程内容:宗教教育、科学教育与本土化教育并存
4.1.1 宗教教育
4.1.2 科学教育
4.1.3 本土化教育
4.2 办学特色:以西方新式学校为蓝本
4.2.1 教学方法
4.2.2 教学模式
4.2.3 经费来源
第5章 教会书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1 书院的改革——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看教会书院对中国书院的影响
5.1.1 授课方式:层层学习,灵活多变
5.1.2 科目类别:以自然科学为主,内容广泛
5.1.3 课业安排:全课与专课合一
5.1.4 教材选定:选优秀教材
5.2 观念的转变——教会书院对中国民众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武汉教会书院述论[J]. 刘军. 广西社会科学. 2007(04)
[2]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沿用不衰的原因探析[J]. 胡成霞,李丹. 教学与管理. 2006(36)
[3]传教士卜舫济及其主持下的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学[J]. 丁伟,刘海龙. 广西社会科学. 2006(11)
[4]傅兰雅在华英语教学研究——以上海英华书馆为个案研究[J]. 李敏,王金凤. 中国西部科技. 2006(23)
[5]试论教会学校和上海教育近代化的关系[J]. 陈章国.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6]教会教育家那夏理与真光书院[J]. 夏泉,孟育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7]《万国公报》对西方教育状况的介绍与宣传[J]. 高如民.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
[8]1882-1895年中西书院诸问题的考察[J]. 张华腾. 史林. 2004(05)
[9]简论教会书院的产生及其影响[J]. 朱秀平,马明霞. 晋图学刊. 2004(03)
[10]文华书院——清末民初西方文化传入武汉的窗口[J]. 陈忠. 武汉文史资料. 2004(04)
本文编号:3649910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基本构架
第2章 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学校概况
2.1 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时代背景
2.2 早期的教会学校特点
2.3 教会书院的建立
第3章 中西文化交汇下教会书院的变化
3.1 教会书院的发展概况及其阶段性特征
3.2 教会书院对中国文化的适应
3.2.1 课程设置
3.2.2 教学方法
3.2.3 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
3.2.4 入乡随俗
第4章 教会书院本身的特点
4.1 课程内容:宗教教育、科学教育与本土化教育并存
4.1.1 宗教教育
4.1.2 科学教育
4.1.3 本土化教育
4.2 办学特色:以西方新式学校为蓝本
4.2.1 教学方法
4.2.2 教学模式
4.2.3 经费来源
第5章 教会书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1 书院的改革——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看教会书院对中国书院的影响
5.1.1 授课方式:层层学习,灵活多变
5.1.2 科目类别:以自然科学为主,内容广泛
5.1.3 课业安排:全课与专课合一
5.1.4 教材选定:选优秀教材
5.2 观念的转变——教会书院对中国民众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武汉教会书院述论[J]. 刘军. 广西社会科学. 2007(04)
[2]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沿用不衰的原因探析[J]. 胡成霞,李丹. 教学与管理. 2006(36)
[3]传教士卜舫济及其主持下的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学[J]. 丁伟,刘海龙. 广西社会科学. 2006(11)
[4]傅兰雅在华英语教学研究——以上海英华书馆为个案研究[J]. 李敏,王金凤. 中国西部科技. 2006(23)
[5]试论教会学校和上海教育近代化的关系[J]. 陈章国.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6]教会教育家那夏理与真光书院[J]. 夏泉,孟育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7]《万国公报》对西方教育状况的介绍与宣传[J]. 高如民.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
[8]1882-1895年中西书院诸问题的考察[J]. 张华腾. 史林. 2004(05)
[9]简论教会书院的产生及其影响[J]. 朱秀平,马明霞. 晋图学刊. 2004(03)
[10]文华书院——清末民初西方文化传入武汉的窗口[J]. 陈忠. 武汉文史资料. 2004(04)
本文编号:3649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649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