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大学生网络社团研究 ——以“飘渺水云间”网络社团为例
发布时间:2022-12-18 13:3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民间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并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开始发挥重大的作用,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社团组织在此过程中,经历了80年代快速增长和90年代整合调整两个时期,现在已经进入良性平稳的发展阶段,但也因一些法规制度的冲突、自身运行机制欠缺等因素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人数的激增和网络应用方式的不断扩展,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社团组织也在网络上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法律制度中某些条款的约束,并在志愿者招募、活动开展、自身制度建设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模式。飘渺水云间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的成熟的网络社团,在其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从BBS、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再到网络社团转变的典型特点,也有作为一个实体的社团组织在活动组织和自身运营方面的探索和困境,更有着一个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组织在公共话题关注取向、参与意识以及角色行为方面的特征。本文以飘渺水云间案例研究为重点,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并结合一年多来收集的重要数据和资料,研究大学生网络社团在转型时期的特点...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
1.2 研究现状
2 基本概念
2.1 社会转型
2.2 公民社会理论
2.3 民间组织
2.3.1 民间组织的功能
2.3.2 民间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形态
2.4 社团组织
3 网络社团
3.1 网络概述
3.2 网络的特点
3.3 网络论坛与网络社区
3.4 网络社会群体
4 网络社团-以飘渺水云间为例
4.1 飘渺水云间发展历史概述
4.2 发展中的博弈
4.3 飘渺水云间的组织结构
5 飘渺水云间的网络社团化
5.1 群体事件的推动
5.2 网络的群体事件
5.3 以网络为中介的群体事件
6 网络社团的特征和属性
6.1 网络社团的概括特征
6.1.1 互益性
6.1.2 公益性
6.1.3 政治性
6.2 网络社团的角色属性
6.2.1 角色分析
6.2.2 飘渺水云间网络社团管理者的角色
6.2.3 网络论坛普通参与者的角色分析
6.2.4 关于网民角色分析的思考
7 网络社团的生存状态
7.1 自身优势
7.2 生存的困境
7.2.1 规章制度障碍
7.2.2 严格的监控
7.2.3 公共物品的被剥夺
7.2.4 半良性的沟通互动
7.3 网络社团的"群体极化"现象
7.3.1 "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
7.3.2 "群体极化"的影响:
7.3.3 "群体极化"消极影响带来的后果
8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 陈剩勇,杜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2]政府转型与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J]. 陆明远. 学会. 2005(04)
[3]中国社团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前瞻[J]. 陆益龙. 学会. 2005(03)
[4]治理理论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J]. 苗月霞. 特区经济. 2005(03)
[5]论非营利组织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毛刚. 华东经济管理. 2004(01)
[6]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J]. 郭小聪,文明超. 公共管理学报. 2004(01)
[7]论第三部门与公共权力的关系[J]. 刘星. 江海学刊. 2003(03)
[8]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J]. 崔开云. 东南学术. 2003(03)
[9]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J]. 王华. 云南社会科学. 2003(03)
[10]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 弗朗西斯·福山,曹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02)
本文编号:3722146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
1.2 研究现状
2 基本概念
2.1 社会转型
2.2 公民社会理论
2.3 民间组织
2.3.1 民间组织的功能
2.3.2 民间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形态
2.4 社团组织
3 网络社团
3.1 网络概述
3.2 网络的特点
3.3 网络论坛与网络社区
3.4 网络社会群体
4 网络社团-以飘渺水云间为例
4.1 飘渺水云间发展历史概述
4.2 发展中的博弈
4.3 飘渺水云间的组织结构
5 飘渺水云间的网络社团化
5.1 群体事件的推动
5.2 网络的群体事件
5.3 以网络为中介的群体事件
6 网络社团的特征和属性
6.1 网络社团的概括特征
6.1.1 互益性
6.1.2 公益性
6.1.3 政治性
6.2 网络社团的角色属性
6.2.1 角色分析
6.2.2 飘渺水云间网络社团管理者的角色
6.2.3 网络论坛普通参与者的角色分析
6.2.4 关于网民角色分析的思考
7 网络社团的生存状态
7.1 自身优势
7.2 生存的困境
7.2.1 规章制度障碍
7.2.2 严格的监控
7.2.3 公共物品的被剥夺
7.2.4 半良性的沟通互动
7.3 网络社团的"群体极化"现象
7.3.1 "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
7.3.2 "群体极化"的影响:
7.3.3 "群体极化"消极影响带来的后果
8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 陈剩勇,杜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2]政府转型与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J]. 陆明远. 学会. 2005(04)
[3]中国社团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前瞻[J]. 陆益龙. 学会. 2005(03)
[4]治理理论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J]. 苗月霞. 特区经济. 2005(03)
[5]论非营利组织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毛刚. 华东经济管理. 2004(01)
[6]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J]. 郭小聪,文明超. 公共管理学报. 2004(01)
[7]论第三部门与公共权力的关系[J]. 刘星. 江海学刊. 2003(03)
[8]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J]. 崔开云. 东南学术. 2003(03)
[9]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J]. 王华. 云南社会科学. 2003(03)
[10]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 弗朗西斯·福山,曹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02)
本文编号:3722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72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