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近代中国留学生西学东渐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18 13:23
《传播学视角下近代中国留学生西学东渐研究》运用传播学的视角审视我国近代出现的西学东渐这一社会现象,并且将留学生作为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近代规模一次大过一次的三波留学生去西方学习,并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到中国。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文化传播规律使然,又是社会变革的要求。西学东渐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政治现象;发生在我国近代的西学东渐既是留学生学习、传播西方文化的历史,又是留学生寻求救国真理、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历史;既是新闻传播史,又是政治史和文化史。此项研究是对中国留学生传播史的一个有益补充。 本论文对我国近代留学生西学东渐的研究采用了理论分析、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并明确了如下新见解:留学生传播“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传播的选择性规律;人际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在国内传播作用巨大;留学生在我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西学东渐与文化传播规律
第一节 高势位文化必然向低势位文化流动
一 物质文化层面
1. 经济型态
2. 军事技术
二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
1. 西方已建立民主制度与民主意识
2.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文化传播结构与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的互动
一 第一波留学:留学与求强求富(1860——1895)
1. 起因——文化传播的目的
2、留学生回国后的贡献——文化传播的影响与效果
二 第二波留学:留学与救亡图存(1895——1911)
1、起因——文化传播的目的
2、留日学生的贡献——文化传播的影响与效果
三 第三波留学:寻求科学与民主(1911——1919 前后)
第二章 近代西学东渐中留学生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
第一节 1860 到1911——第一个里程碑阶段
一进化论的传播
二 留日学生的传播活动
1. 留日学生的大众传播活动
(1) 留学生在日本创办报刊
(2) 留学生在国内及海外创办报刊
(3) 留日学生的著述活动
2. 留日学生的组织传播活动
3. 留日学生的译书与新词汇的大爆炸
(1) 留日学生的译书热
(2) 新词汇的大量涌现
第二节 1911 到1919 前后——第二个里程碑阶段
一 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十月革命”前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 “十月革命”后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留日学生的大众传播活动
(2) 留法学生的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活动
二 庚款留美学生传播“民主与科学”
1. 留美学生与新文化运动
2. 中国科学社对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第三章 近代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比较
第一节 近代西学东渐留学生与传教士传播主体地位的比较
第二节 近代西学东渐留学生与传教士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比较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4028668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西学东渐与文化传播规律
第一节 高势位文化必然向低势位文化流动
一 物质文化层面
1. 经济型态
2. 军事技术
二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
1. 西方已建立民主制度与民主意识
2.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文化传播结构与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的互动
一 第一波留学:留学与求强求富(1860——1895)
1. 起因——文化传播的目的
2、留学生回国后的贡献——文化传播的影响与效果
二 第二波留学:留学与救亡图存(1895——1911)
1、起因——文化传播的目的
2、留日学生的贡献——文化传播的影响与效果
三 第三波留学:寻求科学与民主(1911——1919 前后)
第二章 近代西学东渐中留学生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
第一节 1860 到1911——第一个里程碑阶段
一进化论的传播
二 留日学生的传播活动
1. 留日学生的大众传播活动
(1) 留学生在日本创办报刊
(2) 留学生在国内及海外创办报刊
(3) 留日学生的著述活动
2. 留日学生的组织传播活动
3. 留日学生的译书与新词汇的大爆炸
(1) 留日学生的译书热
(2) 新词汇的大量涌现
第二节 1911 到1919 前后——第二个里程碑阶段
一 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十月革命”前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 “十月革命”后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留日学生的大众传播活动
(2) 留法学生的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活动
二 庚款留美学生传播“民主与科学”
1. 留美学生与新文化运动
2. 中国科学社对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第三章 近代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比较
第一节 近代西学东渐留学生与传教士传播主体地位的比较
第二节 近代西学东渐留学生与传教士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比较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4028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402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