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困境与抉择
发布时间:2017-06-27 09:08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困境与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义利观是人们对何为义、何为利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义利观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各种情境之下辨析义利,知道何为“应当”,从而指导自身行动。这个传统话题在新时期遭遇种种挑战,如义利概念的模糊、“正义”的庸俗化与功利化、正义的来源不确定等。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缘起、目的、方法以及论文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考察义利观教育的现状,对其进行学科定位;再从“义”“利”的文字起源入手,横向综述古今中外较有影响的义利观点,总结这些观点的共同特征,试图找出义利观教育应有的维度。第三章以相关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为指导和基础,纵向分析义利观的各种属性和道德本质,尤其是运用康德道德哲学来分析和彰显“义”对自我的提升;再将义利观纳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应当在实践中把握和检验。在对义利观进行横向、纵向分析后,第四章审视义利观教育弊端出现的诸多原因,从社会转型、社会代价等宏观层面,学科分化、学校风气等中观层面,教师授课方式、学生特点等微观层面,全面探索其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在总结义利观特点、属性和探索义利观教育弊端原因的基础上,第五章提出树立现代观念,凝聚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加强通识教育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提出走出义利观教育困境的建议。 义利观教育是一种大的价值观教育,涉及多个学科和门类,本文属实践性研究,但又较为侧重理论性探索。
【关键词】:义利观 伦理道德 大学生 价值观 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6
- 1.1 选题缘起9-11
- 1.1.1 选题的历史缘起9-10
- 1.1.2 选题的现实缘起10-11
- 1.2 选题目的与理论依据11-13
- 1.2.1 选题目的11
- 1.2.2 理论依据11-13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14
- 1.3.1 研究方法13
- 1.3.2 技术路线13-14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14-16
- 1.4.1 基本框架14-15
- 1.4.2 创新之处15-16
- 第2章 义利观教育与义利观16-37
- 2.1 义利观教育的现状16-18
- 2.1.1 义利观教育的学科归属16
- 2.1.2 义利观教育的调查案例16-18
- 2.1.3 义利观在义利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8
- 2.2 义利及义利观的起源18-23
- 2.2.1 “义”“利”的古文字学起源18-23
- 2.2.2 义利观的文献起源23
-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义利观述评23-30
- 2.3.1 先秦文化中的主要义利观23-26
- 2.3.2 汉唐宋明的主要义利观26-29
- 2.3.3 近代的主要义利观29-30
- 2.4 西方话语中的主要义利观述评30-34
- 2.4.1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主要义利观31-32
- 2.4.2 近代的主要义利观32
- 2.4.3 现代的主要义利观32-34
- 2.5 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34-37
- 2.5.1 义利之间的三种关系34
- 2.5.2 义利之间的维度34-35
- 2.5.3 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35-37
- 第3章 义利观的属性与本质37-48
- 3.1 义利观的属性37-39
- 3.1.1 义利观的辩证性37-38
- 3.1.2 义利观的价值性38
- 3.1.3 义利观的历史文化性38-39
- 3.2 义利观的道德本质39-45
- 3.2.1 用康德道德哲学探析义利观的原因39-40
- 3.2.2 康德道德哲学与义利观40-43
- 3.2.3 康德道德哲学对义利观的启示43-45
- 3.3 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45-48
- 3.3.1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义利观的内在联系45-46
- 3.3.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实践理性简述46-47
- 3.3.3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对义利观的启示47-48
- 第4章 新时期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困境的分析48-59
- 4.1 现代性危机:义利观面临的困局48-53
- 4.1.1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对义利观的冲击48-50
- 4.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思维50-51
- 4.1.3 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51
- 4.1.4 大众传媒的催化与塑造51-52
- 4.1.5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52-53
- 4.2 功利与疏离:义利观面临的家庭、学校、文化等挑战53-56
- 4.2.1 家庭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53-54
- 4.2.2 学校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54-55
- 4.2.3 学科分化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55
- 4.2.4 语言、文化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55-56
- 4.3 精致利己:新时期大学生的特征56-59
- 4.3.1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征56-57
- 4.3.2 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征57-59
- 第5章 走出新时期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困境59-67
- 5.1 把握义利观教育方向59-62
- 5.1.1 从人的本质角度把握观念冲突的方向59-60
- 5.1.2 培养独立、自由、理性的现代大学生60
- 5.1.3 客观看待社会转型,加强自身修养60-62
- 5.1.4 树立对“正义”的信仰62
- 5.2 整合社会诸因素,形成教育合力62-63
- 5.2.1 建立健全制度,进行正义的引导62-63
- 5.2.2 整合社会、家庭、学校诸环境,凝聚“正义”之力63
- 5.3 加强通识教育,改进授课方式63-65
- 5.3.1 加强通识教育64
- 5.3.2 进行小班授课及助教讨论式授课64-65
- 5.4 重视学生实践和媒介素养65-67
- 5.4.1 重视学生实践,培养道德情感65-66
- 5.4.2 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66-67
- 结语67-68
- 参考文献68-71
- 个人简介71-72
- 导师简介72-73
- 导师简介73-74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74-75
- 致谢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瑞英;;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康德道德信仰观对我们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年04期
3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京、津、沪、鄂等八省市74所高校调查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06期
4 李少兵;唐伟;;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反思高校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杨东平;;试论我国教育范式的转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王泽应;西方传统义利学说的总结与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7 沈顺福;义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来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0 段鑫星,池忠军,谷建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困境与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9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489205.html